•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全球化趋势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1-06-05 16:02: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全球化趋势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月17—18日在上海明珠大酒店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宗教文化出版社、新疆社会科学院、江苏省行政学院、温州大学、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上海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宗教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等21个单位38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宗教界人士在会上发言,其中有27位做了专题发言。在两天共8场的学术研讨中,主题发言与共同讨论相结合,内容广泛,观点鲜明。现把大家普遍关注和集中研讨的主要问题分国际国内两部分综述于后:
      
      一、新形势下的世界民族宗教问题
      
      1.新时代要有新理论和新认识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业露华研究员在开幕词中指出,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点,也关系着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如东欧的巴尔干半岛、中东、中亚、南亚次大陆、北美、非洲等地区和国家的矛盾与冲突,无不与民族与宗教问题有关。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的和平,特别是“东突”恐怖势力不断地破坏中国的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与宗教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民族与宗教问题也将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变得更加国际化与复杂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研究也将有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要有新理论,新形势要有新认识。
      
      2.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朱威烈教授在题为《“9.11”事件后中东伊斯兰问题》的报告中对阿拉伯的民族复兴运动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分析。该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以70年代末伊朗霍梅尼革命以及之后相继建立的苏丹、阿尔及利亚等伊斯兰政权为高潮。究其原因,有外部的与内部的。外部的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用双重标准对待阿拉伯世界,激起阿拉伯世界的普遍反对;内部的是有关国家政治专制腐败,造成人民的强烈不满。这种双重压迫,加之美国和一些专制政权共同反对共产主义,都支持利用伊斯兰教运动,更增加了运动的影响力。该运动具有两种倾向:一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答案;二是学习美国模式,吸收西方文化。但是,伊朗、苏丹等国家模式并不成功。目前,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重提“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化是提倡利益和享受,伊斯兰教主张现世与来世的幸福,两者的文化形态根本不同。二是批评原教旨主义,认为留恋7世纪的所谓伊斯兰教“黄金时代”是面对全球化冲击的消极回避。三是主张开展“文明对话”,认为西方文化中有反对和丑化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倾向,不可漠视,但也不可挑战。当务之急就是要与西方世界展开现实的、理性的、文明的对话,要改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国际形象。这是占主流的观点。中国应该继续加强与阿拉伯世界的双向交流,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以及世界政治格局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陈德成研究员认为,分析中东现代民族主义,不能离开现代化背景。它萌芽于19世纪初,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一般说来,它分为现代世俗民族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前者适应全球化相对容易,后者就比较困难。其中的宗教民族主义包含着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民族主义被宗教化,以政教合一为特点,直接干预国家的政治。
      
      3.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世界民族与宗教形势的影响
      在探讨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产生原因时,都不能避开美国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海良副研究员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追求最大化的国家利益,它所实行的单边主义实质仍然是霸权主义,其思想基础是“文明冲突论”。在当前以“反恐”为划分敌友的标准,并继续把矛头对准所谓的“无赖国家”,其中大多数是阿拉伯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质是借故强力推行其政治意志和价值理念。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的巴哈提同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引出了“中南亚的地缘政治”概念,依此分析了印度近年来追寻“世界大国之梦”以及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4.世界伊斯兰教的发展趋势。
      江苏省行政学院米寿江教授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伊斯兰教的走向》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伊斯兰教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向:它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平衡发展;伊斯兰国家政教分离是一种趋势;大规模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不会再出现,但与伊斯兰教相联系的地区冲突将会持续不断;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合法竞选”与“恐怖主义”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葛壮研究员在《西方的穆斯林》的报告中,对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伊斯兰教现状作分析和介绍。根据20世纪末的粗略估计,目前大约共有1800万穆斯林定居在西方各主要国家。在目前的欧共体中,伊斯兰教已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各种层出不穷的伊斯兰教社会团体与组织也遍布欧美各地。
      
      5.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东突”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余建华研究员认为,长期以来,“东突”问题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中国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是世界反恐斗争的一部分。
      
      二、新形势下的中国民族与宗教问题
      
      1.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系牟钟鉴教授认为,回忆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江泽民主席强调对宗教进行“引导”,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肯定了宗教不是敌对的、异己的力量。不过,在发挥宗教积极性的同时,尽量缩小其消极性。
      上海宗教学会会长刘建先生认为,民族与宗教问题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但又互相紧密联系。在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到纽带的作用,两者的结合又使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和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王洪刚研究员在报告中认为,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都犯了大沙皇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的错误,使其相关的政策造成严重的失误。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和当今俄罗斯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车臣恐怖主义活动连续不断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镜鉴。
      
      2.对我国民族宗教新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冯今源研究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纵向看都有发展,横向比较是基督教发展较快,而且呈现出地域特点。大致看,西部表现出民族性特点,而且中西部与经济文化不发达有关,要注意与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作斗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法律尊严;东南沿海地区有港澳台等海外关系的特点,而且与市场经济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有关,要注意与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和邪教作斗争。在新形势下,要认真分析宗教究竟应该在那个领域发挥作用,即宗教的社会定位问题。认为宗教应该主要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发挥作用,但是,它并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经济领域的直接作用不大;它不是一种政治势力,具有民间性、自主性,不应该赋予它不适当的政治地位。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应该分清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随意地上纲上线,而危害大局。当然,要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由于把宗教问题上升或者演变成政治问题,必须高度警惕。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余振贵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伊斯兰教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伊斯兰教影响的情况。他说,近年来,我国伊斯兰教群众中出境归国人员日益增多,举例来说,仅在新疆地区现在就已有300多名穆斯林群众从国外留学归来,还有1000余名旅外穆斯林华侨回到国内。每年中国伊协有组织地赴沙特朝觐的穆斯林群众就有2200-2300人次,通过第三国中转等办法零散朝觐人数更是无法统计。这些人在国外受到世界各种伊斯兰教流派的影响,回国后通过任教、著述和翻译,把自身接受的思想在国内进行传播,正在对国内伊斯兰教的发展发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高占福教授在《当前伊斯兰教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中,根据对历史和现实的调查分析认为,中国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发挥其与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因素是主流;呈现出多元文化信仰方式。上海宗教学会张志诚先生通过对上海市伊斯兰教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历史,认为作为庞大文化体系的伊斯兰教文化将朝着现代化都市化发展,通过广大穆斯林的创造和努力,改变其社会形象,发挥其积极作用。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白润生先生从自己教职工作和信教群众实际感受讲起,过去对世界伊斯兰教研究主要在于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对积极向上的东西挖掘的少;舆论宣传中消极方面也太多。这反而容易激起年轻人转向消极因素,社会结果是不利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博士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虽然会有新问题新变化,但是,由于受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以五大教为主体的表层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教态平衡会有进一步的改变,基督教、伊斯兰教发展较快,天主教平稳发展,具有“后现代神秘主义”色彩的密宗以及道教内丹派会吸引更多的人;新的宗教现象会不断出现,比如新的宗教成分越来越多,青年人和知识分子信教人数增多,新的宗教追求是时尚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宗教纷争将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3.少数民族与宗教的特点和政策问题
      牟钟鉴教授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宗教有四个特点:(1)宗教信仰层次多样,几大世界性宗教和民族原始宗教同时存在;(2)信教人数的比例大,不少民族几乎是全民信仰某种宗教;(3)宗教与民族生活紧密结合,直接影响两个文明建设;(4)少数民族人少但地域广,又地处边疆,因此其宗教信仰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严耀中教授在《试论古代中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中提出,宗教是文化的突出代表,民族文化的差异主要在宗教的差别。儒家是农业文明的象征,少数民族农业化就是儒化的过程。三教合一是各民族道德标准的认同和价值取向的一致。随着道德标准的统一,可以促进民族融合,而共同生活环境能够促进文化的趋同。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钟国发先生在《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问题》的主题发言中,根据自己过去在新疆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与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认为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多以汉族为主体,表现出封建正统观念和浪漫的民族主义,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尊,教育的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也容易造成民族隔阂、矛盾。因此,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作到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克服历史上民族的“惟我独尊”观念。
      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茆永副教授根据在新疆30多年的实际工作和研究经验,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宗教政策要维持相对的稳定性。
      上海市民宗委彭高成处长以上海为例,论述了大都市中的民族政策问题。认为,民族宗教工作必须注重时代性、实践性、前瞻性;必须处理好鼓励参与市场竞争与帮助发展政策、现有的民族政策与滞后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政策与研究民族法规的三种关系;必须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的民族工作机制。
      
      4.西部开发战略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何其敏先生认为,西部开发战略的实现,一定意义上是建立在调动其社会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基础上的,而其中宗教文化资源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与有关民族的心理和习俗等几乎融为一体。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关注那里人文环境的改变和后果,要尊重民族群体的文化传统。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元春副研究员认为,从世界范围内民族与宗教问题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经济问题也曾经是中国新疆分裂动乱的深层原因。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滞后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社会矛盾,容易引发民族与宗教问题。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必须处理好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外,还要避免政策因素造成的社会不公平以及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失衡现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卢秀璋研究员根据自己在西藏长期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认为西藏问题由来已久,国际敌对势力的竭力挑拨和支持使问题更加尖锐复杂,防止民族分裂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不仅要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行径,还要针对性地反对印度扩张主义阴谋。
      
      5.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与宗教管理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刚结束不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重点。上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吴孟庆同志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他参加会议的见闻和感受,论述了他对有关讲话精神的看法。宣教处长朱良镅同志以《新世纪初宗教工作步入新阶段》为题,论述了自己的认识,她认为讲话精神有八个新观点:(1)执政党对宗教的认识深化了;(2)对待宗教的态度更科学了;(3)对宗教的两重性作用重新认定;(4)对宗教“鸦片论”重新诠释;(5)更注重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6)强调对信教与不信教人群普及科学知识;(7)用四条标准衡量宗教工作;(8)对宗教管理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市民宗委政策法规处长潘明权同志从立法实践上谈了“宗教事务”如何界定这个重要问题。他认为政府部门管理工作与宗教内部事务都属于宗教事务,关键是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管什么”。
      (作者刘元春,1964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访问:全球化 综述 学术研讨会 宗教 趋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