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古民居特点【洛阳古民居建筑艺术的考察分析】

    时间:2019-04-09 03:28: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认为洛阳古民居是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汉中、晋南、豫西)之一豫西古典民居的典型例证;其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样式、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民居建筑设计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洛阳古民居;中国古典民居;始源;生态学;意义
      
      近期,我们先后实地考察了河南省洛阳市所辖伊川县吕店乡温沟村、符村明清古民居、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清代古民居、新安县铁门镇薛村明清古民居、洛阳市老城区南关贴廓巷35号庄家大院清代民居(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清代民居天井窑院、洛阳市老城区义勇街清代民居、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邵雍清代故居等。并将考察资料汇总分类整理,继而运用古典建筑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洛阳古民居窑洞是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汉中、晋南、豫西)之一豫西的典型例证,其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现论述如下。
      中国古代社会的住宅最初称为“宫室”,后改谓“居处”。其原生态除了山洞之外,据有关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人们所处的农业社会已有固定的居处,并保留有以汉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文化遗址。其地域范围:西至渭河上游以至洮河流域,东达河南,南及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其遗址大约有一千多处,多分布于河流两岸的台地之上。这种文化遗址可以说就是中国房屋的原型,也可以证实黄河中游是中国文化的始源。洛阳古民居则是豫西古民居的典型,其民居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穴居、半穴居、单体建筑、院落式等几个阶段。
      根据中国科学院有关考古资料报告:“在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条件下,仰韶文化的居民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当时较最流行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建筑,平面呈圆角方形或长方形,门道是延伸于屋外的一条狭长的窄道,作台阶或斜坡状。屋内中间有一条圆形或瓢形的火塘。墙壁和居住面均用草泥土涂敷。四壁各有壁柱,居住面的中间有四根主柱支撑着屋顶。屋顶用木椽架起,上面铺草和涂泥土。复原起来大致是四角锥式屋顶的房子。”
      经考察,我们认为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明清古民居即为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之一豫西典型例证遗存。其坐落于北邙朝阳山坡,北距洛阳市区6公里,距连霍高速洛阳西出口西北仅0.5公里。东北紧邻北魏孝文帝陵区,西南有廛河环绕。
      据了解,卫家坡名称来源于村民姓氏和村庄地理地形。卫家坡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乡所隶属,有村民近2000人,95%以上为卫姓。其卫姓先祖卫天禄在清代从济源轵城迁至洛阳卫家坡至今。
      卫家坡村古街兴建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其建筑形制南北对称,中间辟为一条街,即今所谓老街。2006年6月8日,卫家坡村古民居获得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其原有建筑面积46 200平方米,街长180余米。其中宅院18所、天井窑院8处、靠山窑28孔、房子561间。另有祠堂3处、私塾1处、仓库2处、办公处所1处。另有花园、车马院、牲畜喂养院、制造院、磨房,及仆人住所等设施。现存宅院16所、天井窑院8处、靠山窑28孔、房子335间。另有祠堂3处、私塾1处,以及磨房、制造院及仆人住所等设施,花园、车马院、牲畜喂养院仅有遗址存在。
      以卫家坡村125号民居为例,其主人自称为卫氏第13代卫学敏,66岁,此民居为四品官宅第。该建筑为五进院落,临街厦房过后,是二门串堂,对厦两开,天井小院。再向前,拾阶而上,有阅台横陈廊下,五开客厅与后院相通。后院又是对厦两开,各有左、右走廊,男左女右,分达后院。后院为靠山窑阁楼,后花园等。现靠山窑阁楼,后花园等已毁。值得注意的是临街厦房左侧第二间二层阁楼客房,其底层为半地穴式砖拱窑洞,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门道有台阶与内外相通,屋内中间有圆形火塘。其建筑样式,明显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风。
       再如卫家坡村108号民居,原为五进院,现仅存临街厦房、五开客厅、靠山窑阁楼。靠山窑阁楼依山崖而建,底层为半地穴式砖拱窑洞,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门道有台阶与内外相通,屋内中间有圆形火塘。其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风更为明显。
      再以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张氏民居为例,该民居为天井窑院。所谓天井窑院,即在平地挖约6米深的方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孔窑洞居住。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院中间挖有渗井1个,供存渗雨水之用。该民居为独门独院。
      该住宅已于1974年装修过,现由张氏祖孙二人居住,其子女已成家在市区分住。张老汉贪其窑洞冬暖夏凉,不愿离去。其左邻亦为天井窑院,但已荒废。
      根据考察所得以上实物资料,联系有关科研成果,如洛阳市建委窑洞调研组《洛阳黄土窑洞建筑》所述:“邙山公社水口大队某户窑洞的窑脸石匾上题字为清光绪二十年,葛家岭大队某户窑洞碑文记载为清咸丰十年建造,至今仍在居住使用。又如葛家岭某窑院清光绪三年前已建成,抗日战争时遭受战火袭击未受损坏,现在此窑粉刷一新又作新居。个别的窑洞发现有三百多年的,如孟津某杨沟村有几孔靠崖窑是明末清初兴建的仍安然无恙。”“据邝山、红山、孙旗屯与白马寺等四个公社以及孟津、伊川、新安等县部分生产大队初步调查,当地有50%一80%的农户均居住在窑洞中,他们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建成了以窑洞为主的许多村落”,比对上述中国科学院有关考古报告,我们认为,以卫家坡村125号、108号民居、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张氏天井窑院民居为典型例证的洛阳古民居,具有鲜明的仰韶文化半地穴式住宅之遗风,是印证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汉中、晋南、豫西)之一豫西古典民居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黄土高原民俗和原始“穴居”发展演进的实物见证,而明清民居建筑是其后续发展。
      在建筑设计的生态学方面,洛阳古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样式、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民居建筑设计思想,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筑就是根据自然环境所建立的提供人居住得民居建筑。它同时又适应自然环境,与其融洽相处,并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
      例如例如新安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的薛村,至今仍保存着一处有300余年历史的吕氏古民居建筑群。其背依云梦山,南对象山、金斗山,东有龙潭河,西有林泉河。两河并驰南下,遇山受阻汇在一起,折向西南流入涧河,被人称为“逆溪”。远远望去,这里山清水秀,整个地形恰似一个“元”字。薛村位居其中,得山水之胜。山为阳,水为阴,阴阳相合。人居其中,与大自然神融气泰,耕读传家,和谐共生,其乐无穷。由此可见此古民居的设计者匠心独运之高明。
      再如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位于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其平均海拔150m,属于第四纪冲积次生黄土地质,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温度和风向都有较显著变化。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C以上,夏天则保持在摄氏20°C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被子,人们称之为“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其地理位置无疑是建造民居建筑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优先选择对象。再如卫家坡村108号民居的靠山窑阁楼,选取黄土高原向阳坡地,利用天然山崖作依靠,底层为半地穴式砖拱窑洞,第二层则依靠山崖用木材构建。这种天人相用,合二为一的建筑设计思想完全符合“用天材,就地利”的传统生态思想,达到了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与大自然的相溶相处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卫家坡村108号民居,还是伊川温沟古民居,不管是富庶的财主,还是达官贵人,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使用了砖包后墙的建筑技术。即墙体的外表层靠地面的墙脚镶砖,以坚固防雨,内层主体和墙体中间部分为黄土墙。它就地取材、节省建材,具有特定的乡土建筑特色。例如,我们在考察中从卫家坡村108号民居的靠山窑阁楼坍塌的墙体的横截面、伊川温沟中路155号温鸿召古民居后院阁楼第二层坍塌的屋檐、及其内外墙的中间部分均可以明显看到这种砖包后墙建筑技术的运用。
      “窑洞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它温、湿度适宜,外界气候及大气中的放射物质对人的影响较小,不仅可以减少气喘病、风湿病、皮肤病等,还可以大大降低北方寒冷天气采暖的能源消耗。” 这是联合国科学考察团对我国窑洞建筑进行综合考察后的观感,准确地概括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民居建筑设计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郭晨园.陕北窑洞建筑装饰纹样的地区特点[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02):063.
      [2] 南喜涛.天水古民居的建筑艺术[J].中华民居2010,(11):008.
      [3] 汤太祥,王锦坤.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学思想的体现[J].周易研究 2010,(05): 016.
      [4] 梁变凤.高策.中国古建筑的哲学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2): 018.
      [5] 张重天.论古建筑的再造与传承[J].中国建材科技,2010,(06):036.
      [6] 陈燕.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0,(24) :067.
      洛阳市建委窑洞调研组. 洛阳黄土窑洞建筑[J]. 建筑学报, 1981, (10)
      作者简介:闫蕾(1979-),女,河南商丘人,在读硕士生,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规划项目:2010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洛阳古民居建筑艺术研究 ” (2010D097)阶段性成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推荐访问:洛阳 建筑艺术 考察 古民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