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从《水浒传》看宋江的忠义观】 水浒传宋江的忠义故事

    时间:2019-01-07 03:22: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小说《水浒传》通过描写众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遭遇,展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状况。宋江的活动贯串《水浒传》全书,正确评价宋江,关系到正确评价《水浒传》。本文以忠义为线索,分析宋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 小说《水浒传》 宋江 忠义观 矛盾
      
      小说《水浒传》是一篇悲壮的史诗,通过描写众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遭遇,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奸佞当权,社会黑暗,人民奋起反抗而最终找不到出路的社会状况,汇集起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画面。在众多的英雄中,作为中心人物的宋江是最复杂的,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直至兔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宋江的活动贯串《水浒传》全书,他的思想行为与梁山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和失败,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正确评价《水浒传》中的宋江,关系到正确评价《水浒传》。本文试图以忠义为线索,分析宋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性格特征。
      一、上山前刀笔小吏的生涯
      在上山的第一阶段中,忠孝是宋江性格上的主导方面。“义”也在潜滋暗长地发展。《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一出场,即有一段较全面的介绍,可以看作他一切行动的根据。应该说,他的矛盾性格在上山前就已经形成:他一方面“济人贫困,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好结交江湖好汉、同情起义,因而有“及时雨”“呼保义”的美名,这是他“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深深奉行儒家的忠孝之道,谨守封建王朝的法度。“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是他“忠”的写照。虽然只是一名小“押司”,整日忙于替人写写画画,人微言轻、仰人鼻息且不说,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累及族人。但是他仍忠于职守、安于本分。
      在这一时期“忠、孝、义”的关系非常鲜明,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信就使他抛下众弟兄,飞也似的奔丧回家,说明他义服从于孝;曾几何时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到县衙为吏,致力于为公家办事,说明他孝服从于忠;在刺配江州的路上,他绕着梁山泊走避免被梁山英雄们解救上山。刘唐要杀两个公人,他极力劝阻说:“要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邀他上山,他却认为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这是他“义”服从于“忠孝”的明证。他担着血海似的干系私放晁盖,只是因为他与晁盖是生死之交、结义兄弟,但在理智上又觉得这是一种“于法度上却是饶不得灭九族的勾当”。可见,从宋江一出场,其思想性格中的“忠”和“义”的矛盾就已初露端倪:行是“义”想是“忠”。此后一生遭际,无非是这一矛盾的演绎。
      二、在山上做义军领袖的经历
      在宋江人生发展第二阶段,“义”暂时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忠”退居次要方面却又时时可见。宋江思想性格中的矛盾冲突萌芽于私放晁盖,发展于浔阳楼题反诗,高潮于上山之后。如果说他在私放晁盖时还未能充分意识到对封建秩序的反叛,吟反诗也只是酒醉之后朦胧意识的反映,那么在死里逃生之后,所能做的唯一符合逻辑的选择,就只能是揭起“义”的大旗与封建秩序公开地分庭抗礼了。宋江思想性格中忠义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倾斜,此时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对立成了主导方面。尽管如此,沉淀在思想深处的“忠”的观念并未消逝,而是时隐时现地制约着“义”的行为及其发展方向。
      在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英雄们之所以投奔梁山而不是别的什么山,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宋江的义气所感召。在义军的几位领导人中,唯有宋江最具有人格魅力。这一阶段宋江的“义”,主要表现为对众弟兄关怀备至、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态度。随着斗争的发展,他的认识逐渐提高,能够把贪官暴力和善良百姓严格区分开,不再有早期的洗荡村庄的流寇意识。每次出兵,所过州县,秋毫无犯;每次攻下城池后,立即出榜安民并分出官府库一部分于百姓;如果城中失火,则立即帮助灭火,计点百姓被火烧之家,发放粮食救济。这些措施非常及时并有效获得了人民的拥戴。这些都是“义”的具体表现。
      在第一百七十回,梁山伯英雄排座次,是“义”的顶峰,也是“忠”的回归。在宋江看来,排座次之后,个人的仇也报了,弟兄们的难也除了,仗义行侠的大功告成了。菊花会上宋江做的《满江红》和浔阳楼上的反诗遥相呼应,那是宋江为了践行忠孝,受着发配之苦,潜意识里向往“义”,此时觉得“义”已至顶峰,心里又向往“忠”了。为了尽早实现招安,他竟然以东京观灯之名私走皇帝外侍李诗诗的后门,希望通过枕头边的关节,乞求皇帝开恩免罪。以后的大小战役只是为招安创造条件、凑足资本罢了。就这样,宋江由于对统治阶级的险恶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自己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这正是忠义观的局限。
      三、下山后到破辽平寇归来
      在第三阶段中,宋江做忠臣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俨然成了民族英雄,但代价是牺牲了“义”。“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反映了他“义”服从于“忠”的无奈。因为此时的宋江已不再是义军领袖,而是王师的统帅和先锋,既不能以“及时雨”的招牌来吸引好汉,更不能以“替天行道”的旗帜号召民众,而是代之以“保境安民”的使命来统帅他的十万军队。王师浩大,锐不可当,屡战屡胜,辽国君臣眼看招架不住,派人诱降,许之以高官厚禄晓之以利害,连吴用也动心了,有归降之意,可宋江不为所动,将计就计,大败敌国,一个忠臣和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衣锦还乡到死于楚州任上
      宋江在平寇后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继续奉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忠义精神,尽管在我们看来不无遗憾,但这比较符合宋江思想性格发展逻辑。衣锦还乡之后,他将皇帝的赏赐尽数散发给贫民,“及时雨”的形象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把楚州治理得兴旺发达,可谓政绩斐然,忠义的理想似乎已经实现。然而奸臣们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而他临死前毒死了李逵,消除了反叛的隐患,尽忠到底,又托梦吴用、花荣前来楚州,实现了“只愿兄弟同生死,世世相逢”的誓言,实现了他个人“忠”和“义”的最终结合。
      可见,“忠”和“义”的矛盾在宋江的身上始终没有解决,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两者交织,互为消长。因此,与其把宋江作为义军领袖来评价,还不如把他作为宋王朝的忠臣来研究。他的义军领袖生涯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的一段小插曲,最终仍是要做忠臣的。宋江尽忠报国不仅仅是为了功赏,他想以忠义的美名流芳百世。他对吴用说:“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留名。”这才是真实的宋江,是其内心的真情流露和抒发。当儒家积极用世的学说不足以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时,道家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哲学思想本可以成为宋江的归宿。但是,从宋江的性格和他的思想发展来观察,他没有也不会选择功成身退的道路。他认为不为朝廷所用是不忠的表现,在经历了那么多艰难的道路后,好不容易才走上他认为的“正轨”,尽管已隐隐约约感到前途未卜,但他只有尽忠到底,死而后已一条道路可选了。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中早就注定了,只不过他并未察觉。

    推荐访问:忠义 水浒传 宋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