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三乐”典故源流研究

    时间:2021-06-15 12:00: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代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领导班子要求全国领导和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具有众多道德、人生内涵的“三乐”典故的研究是有必要的。鄙人采用了普查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分类,然后阐述总结的方式来写作此文。“三乐”典故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言语,后来孟子、荣启期都提出了“三乐”的思想,他们所侧重文化内涵是不同的。“三乐”典故的变体形式有“君子三乐”“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荣公三乐”“荣公乐”“荣公言”“荣乐”“荣期乐”“荣启乐”“四乐不言三”“鹿裘”“鹿裘高士”等等。“三乐”典故在明清时代的使用达到了顶峰。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为人处世、重视亲情、教育、重视个人修养、廉洁自律等等,并在各个方面给今人以相应的启迪。
      关键词:“三乐”(three happinesses) 释义(definition) 变体形式(variant forms) 内涵解析(the connotation analysis) 启迪(enlightenments)
      引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其它三个文明古国不同,是唯一用文字将我们的文化流传下来的国家。文字记载了华夏民族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承载这些文字的方式是石刻、竹简、书籍等等。
      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传统,弄清古人想要表达什么含义,想要告诉后代子孙什么哲理。
      典故作为中华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对象。通过典故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搞清楚典故的来龙去脉,典故的具体含义,而且可以明白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启迪,从而重塑我们现代人及后代子孙的思想观念,指引我们及后人健康快乐的前行。
      今人在欲望横流的社会中越来越困惑,很多人渐渐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失去了快乐。“三乐”典故中蕴含着的廉洁自律、重视个人修养、树立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等等都对今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三乐”典故溯源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五:“会昌元年春,孝廉许生下第东归,次寿安,将宿于甘泉店。甘棠馆西一里已来,逢白衣叟,跃青骢,自西而来。徒从极盛,醺颜怡怡,朗吟云:“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生策马前进,问其姓名,叟微笑不答。又吟一篇云:“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生知其鬼物矣,遂不复问。”
      金代《归潜志》卷十二:“人之生有三乐,有志气之乐,有形体之乐,有性命之乐。夫事业、功名、权势、爵位,乐志气也;酒色、衣食、使令、车马,乐形体也;仁义、礼知(按“礼知”,黄丕烈、施国祁校本作“礼乐”,下文同)、忠信、孝弟,乐性命也。虽然,事业、功名、权势、爵位,得时者之所有也;酒色、衣食、使令、车马,富厚者之所备也;惟仁义、礼知、忠信、孝弟,虽不得时、不富厚而于我皆具,盖穷士之所有也。今吾既不得时有志气之乐,又不富厚有形体之乐,居荒山之中,日惟藜藿之为养,其所享无一毫过于人,舍性命其何乐哉?”
      明梁章钜等《楹联丛话全编》卷九:“赵瓯北先生早赋归田,不与外事,惟以著作自娱。刘石庵先生手书赠联云:‘务观万篇,半皆归里作;启期三乐,同是达生言。’赵得之甚喜。”
      “三乐”典故为历来文人所用,那么它最早的出处是哪儿呢?经多方查证,证实其最早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卷八《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三乐最早为孔子所说。另外,陈瑛,焦国成主编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国伦理思想史卷〉》明确指出:“三乐,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三种人生好乐之事的称谓。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真,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出身晚于孔子的孟子也提出了“三乐”,他的“三乐”与孔子的“三乐”语义稍有不同。《孟子》卷十三《尽心章句》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另外,还有一种同样为后世广用的“三乐”——荣启期的“三乐”。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孔子家语》卷四,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声宜为启或曰荣益期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瑟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
      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二、“三乐”典故释义
      蔡希勤《四书解读词典》认为“三乐”意为:①三种爱好的事。《论语·季氏》:“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孔子认为有益的三种快乐是:“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有害的三种快乐是:“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②三件值得高兴的事。《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事,但不包括以德服天下者。孟子认为三种乐事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认为三乐是春秋孔子用语。指人生的乐事。分为有益和有害各三种。《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并加以具体阐述。《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除强调孝悌关系,为人处事中的乐事外,还特别重视为本阶级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并以此为乐。此外,《列子·天瑞》提出为人、为男、为泰的三乐。反映了魏晋时代门阀士族腐朽的享乐观。

    推荐访问:源流 典故 研究 三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