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小城镇治安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1-06-03 16:0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未曾有过的治安防控困境。困境成因多样化影响着小城镇的稳定建设进程,制约着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困境表现复杂多样,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力日益加大,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困境如何突破,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是当前公安机关以及理论界必须正视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邻里困境;盲区困境;守望;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044—02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模式转型,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具备相应条件的乡村居民点逐渐转化为城镇。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未曾有过的治安防控困境,困境成因多样化影响着小城镇稳定建设进程,制约着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中的治安防控困境
      
      “治安防控困境”主要表现为深层次性,不易解决。治安防控主体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而未有效解决问题,且通常单一方案不能突破困境,各种困境又相互联系、影响,更增添了防控的复杂性。
      (一)邻里困境与犯罪暴露率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从农村转化为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多,打破了过往村落结构,形成一种新的、更具有独立性与特殊性的居住结构。农村的各种族群关系、乡缘关系、亲近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疏远。原因是多样的,包括城镇文化的冲击、城乡二元政策的不合理等等,使得新覆盖区居民,即转入的农村居民产生思想上的落差与异化,表现出对城镇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由此导致邻里关系处理困难;另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本来缺乏充足时间构建密切邻里关系,所以在新建小城镇中,邻里关系并不密切,遇到特殊困难,城镇居民多是通过自己的亲友解决,而非考虑邻里相助。久而久之,邻里之间将越来越陌生、孤立,对于他人所受犯罪侵害熟视无睹,继而使邻里关系更加淡漠。这直接影响着城镇建设中的治安防控,居民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由此对外来威胁敏感度降低,不能形成有效的邻里互助,面对犯罪威胁不能起到治安监视作用,要在治安防控中形成警民良好的互助、互动的防控体系。
      邻里困境的直接影响是犯罪暴露率低。陌生的环境往往使得犯罪行为不易暴露,即便犯罪嫌疑人在自己眼前也难以察觉,更无法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邻里困境趋势的发展结果是助长了犯罪嫌疑人的嚣张气焰,强化了犯罪心理,比如犯罪嫌疑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吊索从楼顶滑入各层住户进行盗窃,陌生的邻里并未引起警惕,而对这一荒诞大胆的犯罪举动视而不见。
      (二)盲区困境,防控主体偏见与流动人口问题
      盲区困境是指小城镇建设形成的各种城市阴影区(urban shadow zone),是由于各种因素而在观念上被割裂出的有特殊性的区域,其典型城镇边缘地区主要在城乡结合部。盲区也是城镇的一部分,但各种原因造成其治安防控不力。具体来说,体现在小城镇中心区与盲区在所处地域、人口结构稳定程度、价值观念构成、管理力度、物质利益分配以及犯罪诱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盲区困境实际上是对于城镇建设中各种矛盾协调的困境,价值冲突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区域,其中相对主流、集中的成为城镇中心,而相对零散、边缘的区域形成盲区。盲区人口流动性大,在治安防控中不易对人群进行有效控制,目前的治安防控问题是如何管理流动人口,如何预防流窜型团伙犯罪。
      盲区困境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解决不当往往容易激化为群体性事件。根据实际建设经验来看,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土地补偿、城镇建设中的拆迁安置问题一直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盲区管理也一直困扰公安机关,不仅其自身管理存在漏洞,还存在治安防控主体的主观因素。由于盲区多半是城镇边缘的落后地区,工作人员存在偏见与畏难情绪,不愿扎根于边缘地区,对于盲区的防控工作缺乏热情。特别是在处理流动人口等复杂问题时,不适当的工作方式激发了外来人员的社会对抗情绪,影响了整个区域防控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亚文化困境、媒体影响与青少年犯罪增多
      亚文化困境成因在于存在一种非主流文化的引导,使得青少年不能健康成长发展。目前小城镇建设由于文化冲击、新鲜事物刺激,教育就业上城乡户口子女的区别对待等原因,致使部分青少年接受亚文化,在群体中散布社会对抗情绪。根据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亚文化群体中的青少年不断交叉感染,从而造成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论是城乡结合部,还是城镇中心区,媒体对社会氛围对个人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作用。主流媒体不断宣传正义、公正准则就会形成利于控制犯罪的社会氛围。在公众意识里根植 “明朗的是非观”不仅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普及基础,也使得专门机关开展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与配合。
      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使得青少年不易辨别哪些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哪些是不良社会观念,比如涉及宣扬犯罪英雄主义、暴力血腥、颠倒社会正常伦理观的媒体收视往往造成青少年的心理扭曲与亚文化群体的形成。从城镇化进程来说,追求更好生活条件的流动人口增多,他们生存的城乡结合部受到的文化冲突、诱因刺激远不是稳定的城市环境所能比拟的,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亚文化群体的可能性倍增。另外,城乡结合部人口的子女精神和物质条件都较差,而其父母在城市周边地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可塑性极强的他们在充满诱因的城市文化氛围里更容易受到不良媒介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下,当教育、就业机会等
      方面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就极易形成对抗社会、以随意破坏社会正常生活为乐趣的违法犯罪团伙。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治安防控困境对策
      
      (一)发挥媒体作用,减少亚文化不良影响
      在小城镇建设的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媒体作用不容忽视。抓住契机利用媒体宣传法律所倡导的价值观、人生观,胜过许多刻意对警务工作以及警务人员形象的渲染,比如西方国家、我国香港地区对媒体与警务工作的结合就相当成功,对于公众关心的大案、要案破案之后召开发布会,让公众知悉情况,此举有力地震慑潜在的犯罪嫌疑人,更利于培养公众对警务工作的信心,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参与全方位的犯罪控制。在利用媒体契机的同时,要运用正当干预手段抑制不良内容传播,比如90年代流行的电影《古惑仔》就诱发了很多青少年崇尚暴力、蔑视法纪的心理。许多青少年开始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形成 “帮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涉及暴力、淫秽等不良媒体极大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使得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为违法犯罪埋下伏笔。所以,加大对不良媒体的干预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预防犯罪发生。另外,积极开办普法节目,如cctv的《法律讲堂》、《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有助于公众对“罪与非罪”作出明鉴,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发挥媒体的教化作用不是指公安机关插手媒体内部活动,而是公安机关应该和媒体进行紧密配合,将有助于预防、控制犯罪的思想观念渗入人心,从而起到长效作用。
      (二)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与社区警务的渗透作用
      现今司法资源爆炸,即便将所用警力投入到犯罪控制中,仍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小城镇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纠纷问题,如处理不当就会演化为刑事犯罪。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治保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随时发现潜在犯罪嫌疑人,对其随时劝诫、警告、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工作。同时,预防控制犯罪要“知己知彼”,渗透策略的要旨在于情报信息的获得,对各种治安信息要及时处理,及时分析,随时改变工作方式,这样才能“料敌先机”,也能得到群众支持。如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时,应让社区民警贴近群众,广泛收集掌握引发治安案件的不稳定因素。以城区为重点组织社区民警对常住人口进行登记核对,强化重点人口、暂住人口、房屋租赁等社区警务管理。针对人口管理问题,要启动更为完善的“四定位”,即“管理民警定位、管理地段定位、管理楼层定位、管理人员定位”,要确定警务人员所管理的相关辖区人口;民警要熟悉所管辖地段的居民楼和单位宿舍、出租房;对该地段分布的楼院房屋定点、定层、定房间,对于居住重点人口房屋、出租房要有特殊标识;与常住人口管理系统相结合,建立重点工作对象信息库,对于每户的特殊人员要有标识。

    推荐访问:统筹 治安 城乡 小城镇 出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