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理论教育的选择:从“灌输”走向“对话”_灌输理论

    时间:2020-03-12 07:23: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如何生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任务能否真正完成的关键。传统的两课教学,预设多,生成少,灌输多,对话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成了目的,学生个性品质的成长与发展被置于脑后。为了使两课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必须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两课教学由预设走向生成,从灌输走向对话。
      关键词:两课;灌输;对话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131―0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课教学的任务,一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其中教学生学会做人是两课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宣示客观真理的姿态解说教材,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进行简单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两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要真正完成两课教学的任务,必须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
      
      一、“灌输”:被误读的原则
      
      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关于灌输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历史条件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先进的思想意识仍然不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自发产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灌输的原理,在当前依然适用。
      在两课中进行理论灌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正面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两课教学中坚持理论灌输既十分必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各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使之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道德法律修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受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影响,社会思潮也渐趋多样化,加上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思潮的推波助澜,当代大学生已处于多样化思潮的内外包围之中。人的思想的形成受思想发展规律的支配,政治信仰的确立、思想观念的形成、人生经验的积累,都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在头脑中自发产生。在思想意识的阵地上,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就会去占领。高校两课教学的内容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对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灌输原则,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传统的两课教学中,存在对灌输原则的误读――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与具体的灌输方式等同起来,灌输成了简单生硬、单向传输的代名词。课堂上,教师的眼睛关注最多的是课本、是理论,脑子里想的最多的是考试、是成绩,课堂上做得最多的是“传道、授业”。教师以理论知识的占有者、灌输者自居,学生则像装不下去的“容器”一样,无奈地面对着教师。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没有,理论知识成了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唯一纽带,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教师忘记了自己眼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很少考虑学生会怎么想。提问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答案离标准答案有多远,虽然有时也用启发式,但为的只是启发学生说出教师想说的话。在这样的课堂上,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只有灌输,没有对话。知识就是目的,理论就是一切,学生个性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完全被置于脑后。虽然有时教师也会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适时”的教育,但教育与教学在本质上是隔离的,因而所谓“适时”的教育也是生硬的、没有说服力和实效的。
      当别的学科提倡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的时候,两课教师仍牢牢守着自己的阵地,认为既然学生的头脑中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的思想意识,就必须采取灌输的方式。灌输作为一种理论教育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而我们恰恰只关注了灌输的形式,很多时候过于强化甚至泛化了灌输的形式,还振振有词地用列宁的灌输理论为我们机械的简单生硬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辩解,似乎唯其如此我们才是真正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把灌输原则理解为一种教条式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曲解。
      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发现,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只会越辩越明,又何惧对话争论和意义建构呢?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的填鸭式的灌输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成长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灌输的方式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思想的“容器”。其结果是,学生可能会背一些概念,但不会理解,更不会运用,教学根本达不到明理导行、教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
      “一米等于一百厘米”可以灌输,“水是氢氧化物”可以灌输,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灌输吗?对科学的热爱,对艺术的热忱,对祖国的忠诚,谁能通过灌输完成?两课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这绝不是靠简单的灌输可以完成的。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r2’灌输的方法是一种封闭的、无视学生主体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和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这是难以实现教学宗旨的。有一位考生在一次政治理论考试结束后对记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答案共225个字,尽管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弄不懂它的意思。政治考试实际上就是一字儿不少、一字儿不错地默写别人的话,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可见,灌输对人格陶冶、智慧增长毫无意义。
      要使两课教学的内容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如何生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两课教学任务能否真正完成的关键。
      
      二、“对话”:值得推广的方式
      
      与灌输的刻板的单向传输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对话,对话是生动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 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对话是对话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种思想交流活动,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
      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不是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而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成长。而对话就是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对话也是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当今世界,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_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既非来自外在的客体,也非来自主体先天的潜能,而是来自在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对话教学带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精心准备的“教案剧”,更多的是师生共同的即兴创作,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观念生成和思想生成。
      这种对话对两课教学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的真正使命在于使学生具备健全的思想和心态,使学生学会做人。在两课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爱,爱学生多于爱知识。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很多时候,教师其实更爱的是知识,更关注的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学生的成长。要学会爱,教师必须明确――教育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知识,人是目的,知识只是手段。这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第一目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统治者,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对话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则退居“谈资”、“话题”的位置,是师生对话、碰撞、生成思想的手段和媒介。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不是背诵、默写、考试所能完全计量和替代的。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对话一时得不出统一的结论也没有关系,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成长、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才是对话教学最丰硕的成果。
      二是学会尊重,尊重多于要求。对话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对话的空间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领域。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等级观念、权威思想从大脑中清洗出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幼稚,甚至尊重学生的无知,为学生提供一种想说、肯说、能说的氛围。即使学生的认识与正确的认识有差距,甚至有抵触,也是正常的,教师仍要尊重学生。正因为有差距,学生才需要教育,这正说明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这也远比学生漠然视之要好得多。教师要像伏尔泰说的那样:“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以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三是学会倾听,倾听多于言说。对话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理解和独特的人生经验,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在两课教学中进行对话,就是通过师生彼此之间真诚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对话的过程不只是教师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更是大家在对话中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对话的过程既要表达自己的真实认识和态度,更要倾听对方的表达。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在学生面前侃侃而谈,谈很多真理,说很多自以为对学生好的话,很少听学生谈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对话教学要求我们有一副倾听学生声音的胸怀,悦纳不同的声音,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花开的声音”,听学生独特的有时可能并不正确的声音,在滔滔的话语瀑布中寻找学生成长的足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一是抓住重点,确立话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话教学仍有预设,不过预设的是问题,是情景。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中重大的、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道德两难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对话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各种问题情景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生存困惑的解释和超越能力。二是精心组织,引导对话。对话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广泛参与。由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充当“容器”,所以学生本能上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摆正心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引导,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精心组织对话,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三是控制全局,防止偏题。对话教学强调师生双方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但是教师仍要注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对话的方向。由于发言的人多,每个人的思维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掌控全局,把握方向。当一场对话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提高。通过对话与交流,教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为大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接触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明辨是非,直面人生。
      两课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也不在于学生背了多少,而在于学生领悟了多少,在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在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事实上,任何学生的灵魂归根到底是他自己塑造的,优秀的教师只是在学生塑造自己的某些时候,在旁边点着蜡烛,伴着音乐,引领学生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在塑造自己,在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实现自己的成长。
      
      三、结语
      
      两课教学应该将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有尊严、有烦恼、有问题也有希望的人来关怀。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奋斗,而且要通过对话引导他们去反思知识的价值,反思拼搏、奋斗对于自己和人类的意义。与学生对话,也只有与学生对话,我们才能与学生一道发现两课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发现许多知识、观念和思想不仅约束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更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5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4
      责任编辑:吴涌汶

    推荐访问:灌输 走向 对话 理论教育的选择:从“灌输”走向“对话” 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 理论教育的选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