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艾米莉狄金森_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时间:2019-02-10 03:22: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诗 矛盾情结
      
      古往今来,死亡一直是被文学家反复吟咏的哀伤旋律。狄金森诗中也有大量引人注目的死亡旨意。或许是因为在她所接触的狭小的天地里,有许多亲友邻人由于疾病、战争(内战和外战)或贫困,先她而相继凋零。[2]P9离别的苦痛和死亡的威胁过早地盘踞了她的心灵,而对人生意义和死亡真谛的不同寻常的探求激起了她创作的强烈欲望。据统计,她现存1775首诗歌中,有500多首是以死亡为题材,直接或间接描写死亡的。
      狄金森对死亡本质有着诗人的洞察力,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2]P9她的诗歌总是在摇摆和平衡、快乐和绝望之间徘徊,显示出模棱两可的特点。[2]P38其死亡诗也不例外,时刻萦绕着一种矛盾情结。一方面,她描写死亡留给人们的恐惧,把死亡看成邪恶、恐怖和上帝有意为之之事,神秘不可再生。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死亡并非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是通往永恒的幸福之路。本文通过对她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死亡诗的剖析,对比其矛盾意境,从中看出诗人本身的矛盾情怀。
      
      一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是狄金森死亡诗的名篇。在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生命弥留的情景:在哀悼者得到宽慰,临终者做好死亡准备,等待天堂之光显现灵魂升天之时,不期而至的却是只身携细菌,令人恶心的苍蝇。苍蝇的到来与临终者的期盼形成强烈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一开篇,诗人就给读者营造了一种肃穆哀伤,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临终者躺在床上与亲人死别,屋内空气凝滞,只有苍蝇哀鸣不止。接着诗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周围目睹着她断气的亲友身上,通过“眼睛”和“呼吸”等来展现人们对待死亡的反应。“dry”和“firm”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失去亲人的那种锥心的痛苦,而且隐含着死亡的可怕,然而更为恐怖的是“when the King/Be witness-in the Room”,这里的“king”实质指死亡之神,试问世间还有什么能比看见死神在自己身畔更为惊恐?写到这里,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口吻变得玩世不恭,诗歌由此多了一分讽刺意味:
      我立遗嘱,赠送
      我的身外之物
      只要可以赠送的――此时
      一只苍蝇闯入室内[3]P169
      “身外之物”原意是指细小而琐屑的纪念品,这里暗喻生命脆弱和微不足道。根据西方的宗教习俗,人在临死时将遗产赠与他人求得灵魂能升天堂而得到永生。在诗中,临终者赠送了她财物中可以赠送的,言下之意,还有财产是不可赠送的,这或许指她的灵魂。临终者希望把尘世间的物品留在凡间,而其不死的灵魂则在肉体死后能够升天堂得永生。但随着一只苍蝇的闯入,他的希望破灭了。那以腐物为食的“苍蝇”让死者在最后时刻窥见即将出现的可怕景象――她的遗体将被令人厌恶的蝇蛆所分食。“丑陋的苍蝇出现于临终者和光亮之间,成为死者离开人世前看到的最后生灵。人生的结束没有庄严辉煌的葬礼进行曲的陪伴,却在微弱的苍蝇叫声中嘎然中止”[4]P246。这声声叫唤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人生弥留之际的痛苦和怅惘。
      这首诗除了情节上的巧妙安排,狄金森同时还采用了一系列的双关语来表现死亡的冷酷无情和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Blue”本是指蓝色,代表平静安宁。但在这种死亡的氛围中暗含临终者没能见到天堂之光而产生的绝望和悲伤。由于“blue”这种颜色是那些寄居在死尸上,并专以腐烂尸体为食的蝇类所独有的颜色,这个词在诗中因而也就成为了丑陋、肮脏的代名词。
      此外,代表颜色的“blue”和代表声音的”buzz”出现在同一个诗行,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糅合在一起,巧妙而自然地描述了人在弥留之际的那种心智迷惑和精神混乱的状态。一方面“不确定”(uncertain),另一方面又“跌跌撞撞”(stumbling),临终者心力交瘁,逐渐丧失了听力,反衬出死者对死后世界的犹豫和彷徨。
      “fly”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苍蝇,丑陋恐怖之物的化身;一是指飞翔,代表人死之后,灵魂升上天堂得到永生。如果说诗歌开始诗节中的那个“fly”还隐含着临终者死后灵魂飞升得以永生的可能,那么第三诗节末的那个“fly”则明显具有嘲讽意味,预示着灵魂无法进入天堂:死亡不再是清教主义思想所宣扬的解脱和永生,而是下地狱或者灵魂的死亡。“苍蝇”这一形象表明了狄金森对于死亡的不解和困惑。
      从诗中不难看出,狄金森对死亡怀有恐惧,她希望有永生,但是又对基督教关于永生感到怀疑。因此这首诗大到情节,小到一个个单词,无不透露出诗人对来世和永生的悲观失望。
      
      二
      
      尽管狄金森对永生表示怀疑,但家庭宗教背景和周围环境使她觉得死后有灵,正是这种犹豫不定使她对死亡时而表示恐惧,时而寄予希望。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狄金森的另一首经典死亡诗。该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勇敢面对死亡的故事,也映射了狄金森对待死亡的另一种态度:坦然面对、相信永生。这首诗一扫在“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中的阴霾,转向轻快乐观,并带点诙谐的基调。
      诗歌开篇就营造了一个不同的氛围。在这里,“死神”不再是冷酷无情的“黑面煞”,他幻化成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殷勤(kindly)地停下马车,礼貌(civility)地邀请“我”和他一起踏上生命的最后旅程。而“我”抵抗不了他的邀请,毅然撂下劳作,搭上马车。诗中,诗人没有用“dreadful”或者“horrible”等常用修饰词,而是用“kindly”和“civility”,使“死神”面目一下变得善良可亲,仿如一位旧日故友。全诗基调由悲怆一下变得轻松自然。在这一诗节中还有一个意象不能不注意,那就是“死神”与“永生”同乘一辆马车。以人格化形象出现的“永生”颇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死亡之旅的终点即是永生,故而“永生”不能作为乘客与“死神”同行[4]P254。然而在第一诗节,诗人不仅让“我”和“死神”同坐一辆马车,还戏剧性地加入“永生”,使人不禁感叹“我”的勇气。诗人这一匠心独运的安排是否意味着她不但从未畏惧过死亡,而且由生到死一直都相信死后的永生世界。
      然后“我”、“永生”和“死神”驱车经过学校,正逢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游戏;经过庄稼弥望的田地;经过西下的夕阳。这里,“Children”,“Gazing Grain”,“Setting Sun”分别代表天真烂漫的童年,辛勤劳作又富有收获的中年及日渐衰老暮霭垂垂的老年,象征人生从生到死的三个阶段。仅仅一个下午的乘车旅行,诗人就仿佛经历了一生。死亡对“我”而言,不再恐怖,不再可怕,而只是一趟与旧日故友的愉快旅程。然而,由于马车在暮色中行进,“我”不禁感到阵阵寒意。这种“颤抖和冰凉”(quivering and chill)的感觉不仅是由于单薄的衣衫,而且预示死亡来临前的冰凉感觉。恩格尔认为纱裙意象巧妙地把现世和永恒,有限和无限连接在一起。因为纱裙既是死神的行头,也是新娘的盛装。或许,身披婚纱的诗人会在死亡世界中幸运地见到日夜思念的“导师”。[4]P255最后,他们在“一幢屋前”停下。显然,这间屋子便是主人公的最后归宿――坟墓。但是找遍全诗,读者找不出一个有关“坟墓”(grave)的词。狄金森对此的描写可谓有点玄学派的黠慧。许多学者认为,“房子”(house)和“地面隆起的小丘”(A Swelling of the Ground)指新掘的坟,“屋顶”是墓碑,而“屋檐”则是棺材,或是长方形墓碑。[4]P255这里狄金森明显是刻意用“house”来代替“grave”,目的是为了与诗歌通篇轻快乐观的基调保持一致。然而,细读诗歌,再联想狄金森的生活经历,“house”这个词似乎还代表了这样一层意思:它就是狄金森常年居住的屋子。我们知道,狄金森一生几乎足不出户,家庭琐事和家务劳动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她是她父亲的面包师,因而“屋子”(house)对她而言至关重要,有着特殊的意义。就连死后的“坟墓”都如她日常生活的屋子,她可以依然在里面操持家务,和好朋友亲切交谈。从这个层面上解释,狄金森对待死亡的坦然态度似乎又更进了一层。
      诗人用“永恒”(eternity)结尾,与开篇的“永生”(immortality)相呼应,她终于发现“死亡”就是“永恒”的开始,死亡即永生。而当死神停下马车的时候,“马头朝向永恒”,预示着诗歌主人公已经进入了“永恒”的长河。诗人在这里用“pause”而不是“stop”,间接表现了对待死亡的态度:坟墓仅是通往永恒的驿站。诗人似乎是在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恒久。岁月如梭,然而人对永恒的追求却是孜孜不倦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诗歌主人公觉得“几百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临终的那一天”长的原因。
      从诗中读者可以发现诗人真正的所指:死亡并非结束,永生并非虚无,而是生的延续。狄金森把死亡当成是通向永恒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无需畏惧,因为自然万物都遵循着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规律。与基督徒视死亡为“安息主怀”的态度相比,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从容的。对于狄金森来说,死亡只是一次愉快的与故友的旅行,其终点就是“永恒”。
      
      三
      
      从“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这两首诗中,读者不难发现诗人对待死亡和永生的矛盾态度。在诗歌“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狄金森不仅对死亡怀有恐惧,而且怀疑“永生”的说法。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诗人运用了不少意象;而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狄金森则用拟人化的“死亡”和“永生”,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感情,而且相信“永生”是死亡的最终归宿。狄金森这一矛盾的情结与她的家庭宗教背景不无关系。通过狄金森的诗歌,我们看到一个对信仰问题非常认真,却又矛盾彷徨的女诗人。对于“来世”有和没有的问题,她一直探索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上帝,狄金森的态度是矛盾的:她渴望投进上帝的环抱寻求庇护,但同时又清醒地看到上帝的“无能”。狄金森一直积极探讨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提出了独特的见地,启发了我们对死亡问题的思考。生命的美好在于知晓“生命转瞬即逝,不可复得”,这种意识同样也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她正是生活在极度的欣喜与痛苦之间。
      
      参考文献:
      [1]David Porter.The Art of Emily Dickinson’s Early Poetry[M].Cambridge,MA:Harvard UP,1996:38.
      [2]江枫.狄金森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79.
      [3]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8-177.
      [4]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0-258.

    推荐访问:情结 矛盾 死亡 艾米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