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如何精准定位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时间:2021-07-17 08:01: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精准定位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研读课标,明确目标内容准确到位;二、评估学情,探寻目标起点精确定位;三、一课一得,打造“纯净”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阅读课 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精准定位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研读课标,明确目标内容准确到位
      【对比案例】《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教师A和B分别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小诗中的四个动词: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A案
      教师:雨点落下来了!雨点落下来了!小朋友快来看看啊,这些小雨点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干什么呢?
      生回答: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
      师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字卡: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师:你们能大声地叫出这四个词的名字吗?
      生依次认读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小雨点,请把这四个词表示的动作做出来好吗?(师读词,生一边跟读一边做动作,气氛活跃)
      师依次走到学生面前问:你是谁?你要落到哪去?去那儿干什么?
      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随意回答。其中有一生回答道:我是小雨点,我要落到小溪里,在小溪里睡觉。学生们大声叫:错了错了,他说错了。
      师:怎么错了,这四个词不能互相换位置吗?被老师一问学生便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师:我们给四个词换换位置,读一读,看看行不行!
      学生把四个词的位置随意交换后自由读了几遍
      生甲:老师,我觉得不能换,换了不好听。
      生乙:我把睡觉换到了小溪那里,可是睡觉是躺着不动的,小溪是会流的,怎么睡觉啊?
      师:那要不前两句不换,就换后两句。
      生丙:那也不行,大海里会起大浪,大浪会溅得很高的,就好像我们跳跃一样,如果换成奔跑就不像起大浪了。
      师:那究竟是能换不能换啊?
      生:不能换!
      B案
      教师:这首小诗里有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小朋友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生:池塘 散步奔跑跳跃
      师:池塘也是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答:不是——
      师:还有哪个词也是表示雨点的动作呢?
      (也许学生认为表示动作就是要动起来的,而睡觉是不动的,所以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词。)
      师:其实还有睡觉啊,这也是表示动作的。你们知道这四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生甲:知道,睡觉就是晚上困了要睡觉。
      生乙:奔跑就是跑步,跳跃就是跳高。
      师:那谁知道散步的意思?
      学生想了一会,有人说:散步就是走路。
      老师可能感觉到学生的解释不太准确,但自己也说不出哪里不对,于是不置可否。
      【反思】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A案的设计明显优于B案。同样是教学四个动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A案教师显然对课标进行了研究,低年段的阅读目标第三条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教学的是动词,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做一做这四个动作,只要学生会做就说明他们了解了词意。接着教师以学生的口误为契机,设计了词语交换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朗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再次强化了词意,培养了语感。而B案教师的第一次提问就有问题,在整个小学阶段,课标中都没有涉及词性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对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进行准确定义。无法定义当然就无法准确找出“睡觉 散步奔跑跳跃”。接着教师要学生用语言解释这四个动词,这对学生明显是拔高要求的。仔细看阅读目标三这句话,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动态描述:“结合、了解”“结合”意味着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或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而教师恰恰是把词语从语境中剥离出来,把词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上抽离出来,让学生用语言来界定词语的意思。教学动词时,不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而要让学生把意思说出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了解”的意思是:知道这件事情(可能是知道其中的一部分)但知道的程度较浅。很有可能是意会了,但无法言传的。A案教师让学生做动作,让学生到达了解、意会的层面即可,符合年段目标的要求。B案教师则要求学生理解、并用语言释义,恰好和中年段阅读目标三吻合:“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中低年段目标的一词之差,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很容易出现崔恋同志所说的阅读目标越位的情况。由此可见,教师在拟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潜心研读课标中的年段目标,把握好层次,上出符合年段特点的阅读课,实现阅读训练的螺旋上升,做到“准确到位,站好自己的队。”
      二、评估学情,探寻目标起点精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它确定的是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预期结果,而为了充分确定这一结果,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内在需求,探寻目标的起点。
      【案例】《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讲读课文。笔者选此课作为县城教师送教下乡的课题。由于考虑到小学生是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又是乡镇完小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拟定目标时,我要求备课组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首要完成的目标,教学设计也侧重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停顿的恰当。整个教学流程为“释题导入、区分文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熟读课文、读懂故事——感情朗读、强化节奏”。从教学流程即可以看出本课教学是以读为主。结果在下乡前一天得知该乡完小的教学班级教学进度刚刚过了这课,于是要求不改课题,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拟定,拿出新的教学设计。第二天,执教老师是这样上课的:
      师:我们刚学了《杨氏之子》一课,大家一起来再读一读课文好吗?
      生读。有几句停顿不当。
      师:“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究竟该怎样停顿?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师指导学生根据释义划分正确的停顿。)
      师:全文一共五句话,请任选一句话,用白话文把原文的意思写出来。
      选择第一句话的同学举手,你们可联系课文中的插图,把杨氏子的外貌写出来。
      选择第五句话的同学可展开联想,杨氏子的父亲回家后知道此事会怎样做,怎样说?
      选择其他几句话的同学也可展开联想,适当加入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学生练笔,师巡视辅导。练笔结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最后,师生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反思】从现场教学来看,教学目标由“有感情地读”转移到“根据原文进行通顺地写”“由落实《杨氏之子》的课文教学”延伸到“拓展课外阅读”。前后两个教学目标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学生学习过这篇课文,所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对节奏的难度不大,如果教师还是按照原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到十分钟左右,目标就能达成,也就是说目标起点过低,内容设计简单了。备课组的教师们正是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及时调整、拔高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练笔和拓展阅读”这两个环节,精准定位目标起点,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深入、全面,展开了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也许这样的情况是典型的,但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当充分评估学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对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这样的微调无论是在课前或课中,都是非常必要的。把学情看做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探寻教学目标的起点,真正做到“精准定位,凸显生本位。”

    推荐访问:精准 教学目标 语文 定位 阅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