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周边外交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时间:2021-07-03 16:03: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为了更好地指导周边外交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应以“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对周边外交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本文在梳理“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周边外交理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进而对构建“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个理论应以“利益—责任—规范”为维度,构成一个三位一体和稳定的理论框架。其中“利益”是前提条件,“责任”是应履行的义务,“规范”是应遵守的价值观及制度,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周边外交理论 “利益—责任—规范” 澜湄合作
      【作者简介】 卢光盛,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别梦婕,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昆明 邮编:650091)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8)01-0014-17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801002
      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周边是一个具有深厚潜力与优势,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地区。从地缘、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看,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周边国家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下,中国应构建一个符合周边地区实际情况以及周边各国利益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周边外交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开展。对此,本文将对构建“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外交理论进行初步探索和分析。
      一、“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的有机联系
      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3月2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代表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成为人类凝聚和平共识,推动发展,实现共赢共享的新力量与新希望。从2013年首次提出至2017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各类国内国际重大场合谈及“命运共同体”超过100次。 “命运共同体”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宣示,而是为世界贡献的顺应时代潮流、汇聚人类力量、承担国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随后,习近平主席将“命运共同体”理念延伸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倡议。周边地区是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起点。在众多类型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比较有基础、比较有条件去实施的,同时也是可以较快取得成效的。因此,现阶段应对“周边命运共同体”给予重点关注和推进,让“周边命运共同体”成为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奠基石”和“试验田”。
      现有的关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中,张蕴岭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中国与周边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一种共生理念,一种共利的关系,所依托的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处。 王晓玲指出,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仅靠经济利益的吸引远远不够,人文交流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中国需要转换人文交流的思路。 翟崑提出中国应创新“3.0版的新安全观”来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王俊生在探讨了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困难和动力之后,指出了构建周边命運共同体的路径。 可见,目前有关“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不仅相对较少,而且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理念和内涵的分析,从政策和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想法,但是缺乏理论方面的解读。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自此,国内学者纷纷朝着这个方向开始进行积极探索,本文也在为此而努力。“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新概念,为了更好地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需要一个专门的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理论来进行指导。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周边外交理论。现有的有关中国周边外交理论的探索中,孙魏、赵珍珍分析了地区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关系。 许威分析了中国周边新地缘政治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并讨论了在新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周边外交的转型。 另外,他还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阐释了中国周边外交转型的建构主义逻辑。 张煜讨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基础、理论内涵和理论贡献。 可见,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有关中国周边外交理论的探索基本上都是运用了西方的理论来进行分析,缺乏中国自身的特色和新意,而且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联系不大,并不能用来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索和创新一个专门的、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理论,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周边外交理论基础
      “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思想基础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彰显着强烈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而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包含着“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基础
      “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古代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它描绘了一个天下为世人所共有,人人诚实相待,和睦相处,彼此合作,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到了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认为,只要国家存在,国与国之间势必会为了利益的争夺而爆发冲突或战争,从而造成生灵涂炭。因此,他主张“去国界合大地”,建立一个没有国别之分的“大同世界”,到那时,“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虽然“大同世界”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却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互信互爱,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引领着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和追求,为“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基础,具有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推荐访问:共同体 视角 外交 探索 命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