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古代中国的防灾问题试探

    时间:2021-04-10 12:03: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古代中国人在与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事前预防对于抗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并且采取了大量可行的措施,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法规。古人预防灾害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为本的思想;二是积储备荒的思想;三是重视水利的思想;四是崇尚节俭的思想;五是环境保护的思想。而古人为了贯彻“重在预防”的理念,又在发展农业、扩大仓储、兴修水利、保护环境等方面制定颁行了大量的法规,对预防灾害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应该说,中国古代社会发达的农业文明与上述观念和制度的作用是有密切关系的,其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预防灾害;以农为本;积储备荒;兴修水利;环境保护;崇尚节俭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1002607
      所谓“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因素所导致的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祸害,包括“天灾”与“人祸”两个方面。澳大利亚学者W·尼克·卡特指出:“灾害是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
      我国学者认为,灾害具有以下特征和内涵:(1)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灾害是一种不幸事件;(2)这种不幸体现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上,如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和破坏等等;(3)导致灾害的原因既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4)这些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破坏力超越了人们的抵抗力。[1]4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据学界统计(如《中国救荒史》等书),自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20世纪的三千多年间,中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五千多次,平均每半年一次。在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在理论思考还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均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智慧。可以说,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灾害的斗争史。
      以下,笔者对中国古代预防灾害的思想与制度进行了考察,以期为今天的预防灾害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一、中国古代预防灾害的思想
      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是事前准备的意思,即预防;“立”是成功的意思,“废”是失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无准备则会失败。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俞序》中也说:“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2]这里的“爱人”指爱民,“豫防”即预防。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爱民的统治者,应当时刻思考民众所面临的灾患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道家鼻祖老子的《道德经》第64章也提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名论,根据学者的解释,其含义是“要在事物还未发生前先把它办完,要在事物还未混乱之前先把它理好”,[3]200这体现了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用今语言之即所谓重在预防。这说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儒家与道家在对待灾害的态度上都有一种重在预防的倾向,这一态度不仅对中国历代的防灾对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防灾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如果说以上言论体现了古代哲人防患于未然的哲学理念的话,那么下面的言论对预防灾害来说则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了。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一)以农为本的思想
      以农为本是指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将农业置于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农业生产发展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增加了,防御饥荒灾害的能力也就增强了。中国古代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对此有一致的认识。
      《墨子·七患》曰:“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利也,用不可不节也。”所谓“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是说五谷是民众赖以生存之本;所谓“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利也,用不可不节也”的含义是:“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田地不能不努力耕种,财物不能不节制使用。”[4]30上述言论反映了墨子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墨子还提出了“固本而用财(节用)”(《墨子·七患》)的口号,“本”指农业,“固本”指巩固农业的根本地位。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管子也说:“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管子·治国》)“王之本事”即国家的根本事业,此语也体现了以农为本的观念。法家人物将农业视为国家之“本”,将商业视为国家之“末”,主张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提倡“耕战”(发展农业与发动战争),追求国富兵强。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说:“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5]81在法家看来,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
      儒家的“亚圣”孟子也有重农的观念,并且强调国家的政策应当做到“不违农时”(如征发农民参与国家工程建设不得违背农业生产的时令)。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又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说,统治者只要重视农业,不违农时,就能有效防御饥馑灾害,就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实现“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的目标。
      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符指出:“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6]15这也是一种重农抑商的主张。他还认为如果重商轻农则会使国家无力抵御各种天灾人祸,民众也会因饥寒铤而走险,并危及政权的稳固。他说:“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受其寒者。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为非则奸宄,奸宄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6]137可见,以农为本,发展农业,多产粮食,才是防御天灾人祸的根本途径。

    推荐访问:防灾 中国 试探 古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