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19-04-05 03:28: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为人类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基于项目的积极建构、情境学习、社会交互、认知工具等理论背景下,围绕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驱动问题、田野调查、研究成果展开要素分析,并对该模式的结构与步骤作了进一步说明。
      [关键词] PBL;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人类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田阡(1973—),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E-mail:wonderstq@yahoo.省略。
      一、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以人类自身及其文化为对象,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1]人类学专业培养掌握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人类学注重田野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强调如何去探索知识和观念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修饰和给出正确答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F)的“课程内容改进小组”(CCIS),赞助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人类学教育资源中心”(ERA),举行一连串对于大学院校人类学课程与教学的讨论。[2]但是,关于如何改进人类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忽略的内容,Kurti(2004)引用人类学家Ulf Hannerz在1996年的欧洲社会人类学协会(EASA)上的发言来强调,人类学家们往往更多的是谈论在田野调查中的知识,几乎不去关注教室里的教学状况,而且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都没有改变过。[3]在我国,人类学教学也几乎不被人类学家们提及,仅有一、两篇文章关注了这个主题。[4][5]
      信息技术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新的传播载体和新的信息互动平台,也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而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更为人类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6]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2000年)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一权威论述阐明了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揭示了整合的内涵——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人类学学者曾在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做过探索性研究。[7][8]但是,怎样创建一种体现人类学学科特点、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如何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实现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待我国人类学教育工作者的逐步探索。因此,本文尝试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人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展开探讨。
      二、信息技术与人类学课程
      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田野调查不仅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同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9]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不同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理论,文化习得亦一直是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也可以通过模拟社区成员的文化习得方式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将田野调查纳入到人类学课程之中。在田野调查所特有的“异文化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采用沉浸式学习模式完成小组合作和课程要求的内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通过设计项目和田野调查中的互动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令自身在人际交往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知识的获得等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环境不仅会为学习搭建适宜的脚手架,更会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技能、促进发展,达成数字化的人类学课程学习目标,并逐渐形成数字化环境所需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0]教学结构决定着教师以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双主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存在强交互作用。学生处于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和积极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则在内容、媒体、活动设计和指导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导性,保证了学习的方向和指导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基于项目的积极建构
      依据Sawyer的研究,学习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外界交互,并积极建构意义的时候,深层理解才会发生。学生从教室、电脑、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方式是表层的学习。理解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生从新的经历和概念中建构、从先行知识的经历中重构。[11]“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提供了一种更接近真实生活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可激发学生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通过实地研究,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结合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从批判和分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使用合适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技能。

    推荐访问:人类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