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国情国策研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时间:2021-07-12 08:02: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国情研究是国策研究的基础和来源,国策研究是国情研究的应用和检验。准确认识国情,才能科学制定国策。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领导人为了准确认识国情,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等进行了不懈探索,旨在准确认识并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规律。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这一过程赋予我们的启示在于: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认识上的飞跃不可能一蹴而就,会经过多次反复,甚至会经过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集体认识优于个人认识,集体智慧优于个人智慧;“走出去”了解西方世界,有助于对自我差距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由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作为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它没有终结。
      [关键词]国情;国策;毛泽东;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认识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1-0041-08
      我们从事国情研究,其主要目的及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中国;我们从事国策研究,其主要目的及根本任务是科学发展中国。国情研究是国策研究的基础和来源,国策研究又是国情研究的应用和检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一是怎样认识客观世界(如当代中国),这是一个对“必然王国”不断认识的过程;二是怎样改造世界(如中国社会)①,这是一个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好地指导国情研究和国策研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只有向历史学习,我们才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历经了怎样的千辛万苦,付出哪些代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如“大跃进”的失败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又是怎样走上了“人间正道”[2]。
      一、毛泽东谈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首先,我们要了解毛泽东是怎样论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
      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专门谈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问题。他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3]306。他还说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3]300
      毛泽东十分简洁地说明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尽管他本人也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3]302。但是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思想方法,为后来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我们认识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提供了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主题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长期过程中,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这个客观世界,本质上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规律。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这是一个典型的“准确认识中国、科学发展中国”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结果。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才能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
      1959年,毛泽东谈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116。但是毛泽东还没有具体划分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间表。不过1962年他在“七千人大会”上谈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指美国),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3]302这就是说中国只有赶超了美国,才能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作出了基本论断:“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判断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1/4的状况同时存在。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当今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4]。
      三、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认识。

    推荐访问: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国策 国情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