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论中国持久抗战战略的历史地位

    时间:2021-05-28 12:02: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面对强敌, 国共两党都认识到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方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国民党并没有对持久抗战战略做深入的理论探讨,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共产党人则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探讨,而且形成了完整、科学、系统的持久抗战战略思想,对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持久战; 战略; 克敌制胜;速战速决
      [中图分类号] K2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7-0078-04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了再度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中日两国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等相去甚远,国共两党认识到唯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转弱为强、克敌制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然关于持久战的战略问题,国共两党区别很大。中国共产党重视启发民众的抗战觉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认为“在民族抗战的大时代,动员全国绝大多数人的人民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抗战建国彻底胜利的主要关键”1。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才能使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国民党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对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有许多限制。关于战争的性质与前途,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从时代特点阐述持久抗战的意义,强调政治的性质,国民党强调敌小我大是持久战的主要依据,利用中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的优势,从而达到“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在战争发展阶段上,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国民党则将持久战分为第一期、第二期,缺乏对持久战敌我力量消长的深入分析。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也没有做深入的理论探讨,对持久消耗战的具体原则、办法等,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国共产党人对持久战略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探讨,而且提出了持久战的基本依据、战略思想、战术原则等,形成了完整、科学、系统的持久战略思想,对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持久抗战战略破敌速战速决之计划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近代以来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延伸,也是九一八事变后,向华北扩张的重要一步,是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中的多数人主张增兵华北、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也有少数人主张就地解决、维护在华北利益,形成了“扩大派”与“不扩大派”。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必要措施,立即派兵华北” 2,以为日本“对抗日运动高涨的中国给予一击,就能打开局面” 1。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令国内的三个师团、朝鲜一个师团以及关东军的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开赴华北,扩大战争。
      之所以日本决意扩大战争,是因为卢沟桥事变时,中日两国的国力相去甚远。日本早在19世纪末就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掠夺的对象。中日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军事力量的悬殊。卢沟桥事变时,日军总兵力为“448万1千人,海军舰艇约190余万吨,空军飞机约2700架。而中国陆军兵力为170余万人,海军舰艇不足6万吨,飞机314架” 2,日本海陆军和海军航空兵,不仅数量上占优,而且装备精良、训练良好,士兵的文化水准、战术理解力、执行力都在中国军队之上。因此,日本自信能迅速解决事变,使中国屈服。
      然而,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共两党都意识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唯有团结一致共御强敌,方能争得自由与尊严。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了再度合作,制定了持久战抗战战略。抗日持久战略是基于对中日两国国力客观认识、对战争性质和发展理性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国共两党都认为,唯有实行持久战,才能消耗敌人的优势,打破其速战速决的计划,扭转战局,驱除强敌于中国。
      持久抗战战略的依据、方针与前途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持久战战略的代表性著作,受到国共两党的关注。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3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敌强我弱是中日两国国力的真实反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是实现了工业化的现代化国家。从军事发展状况来看,日本1872年建立陆、海军省, 1873年发布征兵令,效仿法、英等国,正式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并建立军校培养军事人才。19世纪80年代,日本强制实行了四年制初小义务教育,文化水准对军队战斗力也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军事工业、军队训练、军官培养等都不能与日本相比。敌强我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定是长期的、艰苦的、残酷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敌强我弱对中国来说是有危险的,中国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化不利为有利,摧毁敌人。
      敌小我大,指的是中日两国的国土、人口、资源等方面决定了日本经不起长期战争,只能借助军力、经济力等方面的优势,实行速战速决。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多是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特别是日俄战争中形成了“一次决战主义”,通过短期决战,置敌于死地。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故技重施,企图“一击”而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敌人国土小、兵员少等特点,认为“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 4,中国可以利用敌小我大的特点,利用战略迂回消耗日军,最终取得胜利。果然,日军迅速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进攻,相继占领上海、南京、太原、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的用兵也达到极限。中国却没有如日本想象的那样,放弃抵抗。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破产,不得不准备应付长期战争。日本一方面调整对华政策,加强了政治诱降,另一方面,日本在国内实行全面的战争总动员。由于人口少,兵员不足,日本采取了疯狂的鼓励生育政策,1943年又颁布《在校征集延期临时特例》,理科生、文科师范生都要服兵役,出现以“学徒出阵”这种带有悲壮色彩的词语称呼学生兵,但这终究不能弥补其人少、兵少、资源匮乏的弱点,也不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

    推荐访问:抗战 中国 持久 地位 战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