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从多元到统一:建国十七年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研究

    时间:2021-07-11 20:0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建国十七年”这一时期,中国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动密切相关,其实质又隐含着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反复权衡。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在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央政府权威的框架内,经历了从多元到统一的变迁,最后影响着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存废。尽管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曲折与反复,但在建国初期急需各种人才的特殊背景下,这些不同的高考改革文化生态仍然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相对及时的智力支撑。其成败得失,亦为文革后恢复统一高考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国十七年;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多元;统一
      一、学术史检讨
      迄今学界关于高考改革的文化生态嬗变的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研究在涉及政治制度方面,往往存在欲言又止的遗憾。建国以来高考改革与历届中央政府领导集体对高考文化生态嬗变规律所蕴含的“公平”与“效率”的反复权衡是密不可分的。1949~1951年,中央政府从维护新政权的角度,实行了由单考、联考向统考过渡的高考制度;1952年为实施“一五计划”提供统一标准质量的建设人才,实行统一高考;1958年为了推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断统一高考;1959年为了修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路线所带来的后果,恢复统一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统一高考被迫停废;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同样以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为先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高考改革的问题作了新的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角,高考改革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高考改革新政的核心促进了社会群体横向和纵向的合理流动,这实为对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内外部规律的映射与调适。因此,建构相关理论及探究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规律,这样的研究才能更加“顶天立地”。高考改革要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综合平衡、稳步推进。本课题希冀为高考改革的实践活动摒弃思想误区,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尽绵薄之力。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高考制度史的研究硕果累累。如刘海峰等著的《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面展现了中国考试制度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亡的历程。杨学为主编的《中国高考史述论(1949-1999)》(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将建国五十周年中国高考历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探究,通过对14个问题的讨论,全面呈现了新中国高考发展的轨迹。[1]高军峰、姚润田编著的《新中国高考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立足于宏观把握,力求依据原始资料说话,对建国以来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高考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但对各地在高考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对策则涉及较少,更缺乏政策指导与具体实施方面的对比研究。[2]
      学界还出版了一批教育通史、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等方面的论著。尽管关于新中国高考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为高考研究或教育通史,学界的相关研究往往是从1949年到当下(跨越“文革”时期)的研究,或以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短时段研究,至今学界对建国十七年(1949-1966年)高考历史尚未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对于中国高考历史分期方面,学界一般采用阶段划分方法。马文卿、刘文超在《中国高考走向》中将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划分为六個阶段。刘海峰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中将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分为高考制度的建立、高考制度的反复与停废、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发展三个阶段。[3]纵观新中国高考历史分期研究成果,学者们的表述方式略有不同,但并无本质差异,各阶段的时间划分基本趋于一致。
      学界的研究成果为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也为本文不断深化研究提供了支撑。但是,上述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界关于中国高考史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高考史梳理层面,即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研究深度不够。学界对新中国高考历史的研究往往运用已经公开的档案资料,按照时间先后对新中国高考历史或高考制度流变进行系统梳理,没有深入触及高考变迁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就内部因素而言,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或者作为具有中国式的文化现象,它本身就有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学界鲜有触及;就外部因素而言,高考历史的变迁是伴随着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但是这种调整归根结底伴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历届中央政府领导集体执政模式的选择而作出调整,这种执政模式的抉择的背后隐藏着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忌惮触碰“政治”敏感性,往往出现“欲言又止”的遗憾。国外学者可能没有这种顾虑,但在分析原因之时,却往往刻意夸大中共主要领导人的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有失客观公允。
      第二,学界关于中国高考史的研究往往是跨越“文革”的长时段研究,对建国十七年这个特定阶段高考史研究,关照度不够。学界对新中国高考史的研究往往致力于从建国以来长时段研究。对建国十七年(1949-1966年)的高考历史研究,缺乏有价值的、富有开创性的短时段研究成果。国内至今没有一部关于建国十七年高考史研究专著,对建国十七年高考存废的经验教训也未作审视。
      第三,学界对新中国高考史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大背景下的宏观视野和微观考察不够,即研究广度不够。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按照某种逻辑去发展的,而这种逻辑就是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学界对建国初期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有一定研究,但这种国家治理模式在高考这种特定文化现象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尚处于研究的“真空地带”。
      二、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轨迹、动力和规律
      中国高考文化生态的变迁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动密切相关,其实质又隐含着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反复权衡。建国十七年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从民主到集中的政治思维的转型,从多种到单一的经济成分的变革和从多元“救助”到一元“治理”知识精英角色蜕变,高考文化生态在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央政府权威的框架内,经历了从多元到统一的变迁,最后影响着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存废。

    推荐访问:年高 嬗变 建国 生态 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