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脉络探析

    时间:2021-07-11 12:0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的科技伦理观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变迁,不同的科技伦理观又对中国社套与科技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回顾文明演化和科技嬗变的历史轨迹,汲取相应历史经验,才能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道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流变脉络表现为科技伦理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人定胜天再到现代的天人协调。只有自觉自律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并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才能实现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科技与伦理的协调发展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关键词:中国;科技发展;伦理;流变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5-0137-06
      
      科学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科技伦理观的变迁,伦理文化引领着科学技术发展,并协调科技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资源枯竭、基因伦理、核伦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地呈现,现代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协调难题重重。面对当前困境,需要梳理中国科技与伦理的变迁脉络。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与背景及西方近现代科技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对科技发展阶段进行合理的区分:中国古代科技一般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近代科技一般是1840年后一直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现代科技则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的发展情况。在明确科技发展的分期与阶段性的前提下,分析不同时期的科技特点与相应的伦理思想,并明确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回顾人类文明演化和科技关系嬗变的历史轨迹,汲取历史经验,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科技与伦理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古代科技伦理观:崇尚自然崇拜与天人合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质性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属于古代科技发展阶段。中国古人制造第一把石刀就是技术的萌芽,揭开了石器时代的序幕。石器不仅用于狩猎、捕鱼,而且用于手工业和农业生产;随着石器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原始生产力发展。原始人在劳动中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石器的制作与火的利用,标志着中国古人开始进行技术的运用,形成了原始的生产能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就应运而生。但是,在原始社会,人们自身力量弱小,思维能力有限,远未达到能够支配自然的程度。人们处于对自然的严重依赖状态,受到自然力量支配,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缺乏掌控能力。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匍匐于自然威力,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敬,原始宗教随之产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巫术和祭祀仪式。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人们不再依赖自然界现成的食物与供给,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创造适当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植物和动物能得到生长和繁衍;金属工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发展,形成了中国社会农业。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并在魏晋以后,不断地充实提高,至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峰。其科技成果丰硕,如制定了天文历法,出现《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在医药学方面形成《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成果;在农业方面形成了《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农业专著。在技术方面,从手摇纺车到脚踏单锭纺车再到三锭纺车的技术的改进极大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瓷器经历了从晋代的青瓷技术到明清代的彩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是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举世瞩目,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所取得的丰硕科技成果与当时人们所持有的伦理思想密切相关。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农业文明。人们依赖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利用作物的生长规律,在季节变换中播种与收获,容易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农业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哲学抽象,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发现其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当时的人们对“天时、地利”的重视,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文化,为此,中国文化一开始就体现出了“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理论,其实质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其思想核心是把人类看做自然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人道取法天道,而儒家的天道,是指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发现与遵循的自觉性,人道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于社会规律的发现与遵循的自觉性,天道与人道是相互感应的整体,天道影响人道,而人道也可反作用于天道。孔子主张“畏天命”、“知天命”,改变了前人在天命面前的弱势地位,使人在天命主宰下能够为自己争得一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在孟子看来,天道有常,人道有本,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实现自己本有的天性。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天人关系认为,人类只有因循天道,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如果总是自以为是,不尊重自然,就做不到人道与天道的和谐发展。“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地》)与人和,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与天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老子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其中心思想是天道自然,人道无为,人应该效法天道的自然性质。墨家学派的墨子重视工农业生产,将社会上所有的原则称为“义”,“天之志者,义之经也。”(《墨子·天志下》)他还主张统治者应“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墨子·法仪》)汉代董仲舒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以天人关系为轴心,以阴阳五行为材料,发扬了儒家的天人观。“天人合一”的观点到宋代趋于成熟,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各派思想家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觉;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即,天如父,地如母,人与万物处于天地之间,天下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是我的朋友,人与万物、自然结构与本性相通,相互和谐统一。其中,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相通,天人协调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着中国古代的科技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相对和谐的状态。
      但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如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对于自然规律深入研究的热情不足;过于关注社会伦理规则,没有发展出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古代科技自隋唐起就逐渐缓慢下来,原因

    推荐访问:探析 科技发展 脉络 中国 变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