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评述

    时间:2021-07-08 04:02: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汇率的决定历来是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汇率的决定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衍生出不同的汇率决定理论。本文对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就其中各阶段理论作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均衡汇率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7-0086-04
      吕江林(1959—),男,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王 磊(1976—),男,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江西南昌 330013)
      
      汇率决定理论是阶段性发展的。我们认为,迄今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和均衡汇率理论三个阶段。从经济学分析方法上看,这三个阶段大致分别对应名义汇率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名义汇率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和实际汇率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一、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是二战前问世的汇率决定理论。
      (一)铸币平价理论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大卫•休谟提出了铸币平价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金币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由铸币的含金量决定,且兑换比例不应超出黄金输入/出点(即黄金+运输成本)。如果兑换比例超过黄金输入/出点时,双方贸易会自发地采用黄金来进行结算;反之,双方将会采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铸币平价理论已经有了均衡汇率思想。尽管开始考虑到交易成本(最常见的运输成本),但该理论本质上认为两国间货币兑换比例均衡于两国货币的含金量。然而,当纸币本位制下,一国货币供应不再与黄金存在直接对应关系时,该理论自然失效。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1922年,古斯塔夫•卡塞尔继承了均衡汇率思想,正式提出了纸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理论,即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理论将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由铸币的含金量决定,改为由两国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此即所谓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后人又发展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实证检验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尤其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定程度地符合一些国家一定时期内(尤其是高通胀时期)现实汇率的变动趋势,因而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然而,它关于完全自由贸易、两国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同一、商品的同质性和价格体系的相似性等一系列假定显然与各国实际不相符合。更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样,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各国现实汇率的预测误差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短期误差更大。这说明基于商品市场均衡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有自身的缺陷。
      (三) 利率平价理论
      1923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利率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间远期汇率变动与两国利差有关,两国利率不同会导致套利活动的产生,只有当远期汇率变动幅度等于两国利差时,套利才能停止。因而它基于资产市场的均衡,准确地说基于一国货币远期与即期价格在时间上的无套利均衡来确定远期均衡汇率。实践证明,在短期,利率平价理论比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的预测准确。然而,由于各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对非居民利息收入征税以及各种交易成本、机会成本的存在,同时,由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内外部均衡情况迥异,导致即使短期,利率平价理论对远期汇率的解释和预测也存在较大误差。
      看来,基于纯商品市场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或纯资产市场分析(利率平价理论)的局部均衡的汇率决定理论都存在缺陷,这意味着更加完善的现代汇率理论必须立足于一般均衡分析。
      
      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后问世的汇率决定理论,其特点是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探讨均衡的名义汇率,而且侧重于资产市场分析。
      (一)价格不变货币模型
      二战后,Mundell和Fleming把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经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静态Mundell-Fleming模型。该模型是商品价格刚性的假定前提下通过货币市场均衡得出的汇率决定模型,有一定意义。然而价格不变的假定与现实明显不符,这使得该模型的实际运用价值有限。
      (二)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20世纪70年代,弗兰克、穆萨和贝尔森假定商品市场价格调整是及时和完全的,资本市场是高度发达和充分流动的,因此购买力平价成立,同时利率平价也成立,进而运用典型的货币主义分析方法,得到商品价格完全弹性条件下的两国间汇率决定模型。该模型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和变动中的作用。然而,该模型关于商品价格完全弹性的假定同样不符合现实,因而该模型在许多场合通不过检验。
      (三)黏性价格货币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价格货币模型。他假定,资本市场完全流动,资产可完全替代,短期内商品价格调整不具备完全弹性,因而购买力平价只有在长期内才能成立,而短期内汇率可以偏离长期均衡值,偏离幅度受市场首先是货币市场失衡和预期等因素影响。按照该模型,资本市场对经济中的各种内外冲击会做出瞬间反应,而产品价格存在粘性,因此汇率变动短期内存在“超调”现象, 这就一定程度地解释了短期中汇率偏离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长期均衡汇率的现象。该模型因此也被称为“动态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遗憾的是,在许多场合,其对现实汇率的预测和解释仍显得偏差较大。
      (四)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黏性价格模型没有考虑到资产实际上的不可完全替代性,没有考虑到经常账户收支失衡的冲击,也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布朗逊和库礼等学者在詹姆斯•托宾“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则同样是基于价格粘性假说,但考虑到了上述因素,综合分析了货币供求、其他资产供求和实际经济变量对汇率的影响,因而对解释短期汇率的均衡及其从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的过渡都有着较好的解释力。但该模型也存在不足:一是模型过于复杂,对模型成立要求的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甚至一些变量的数据都很难获得;二是该模型过于强调了存量分析而忽视了流量分析,带有较多货币主义色彩,因而其就一定程度地存在如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一样的缺陷。
      (五)REDUX模型
      20世纪80年代,宏观经济学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构造出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而开创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这是一个跨期(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该模型假定所有产品价格都遵循一价定律,从而本国与外国价格指数存在购买力平价关系,然后再将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人效用函数引申到本国典型家庭终生效用函数、消费函数及价格指数中,通过最优消费、产出和货币持有量均衡保证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后通过跨期分析寻求稳定状态值,进而得出名义汇率的市场均衡值。按照该模型,均衡的名义汇率决定于两国(对数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货币供给之差以及两国各自均衡的消费需求之差。REDUX模型经过后人的改进后,对短期汇率的预测有一定准确性,而且其得出的“长期而言货币中性,超调的汇率会逐渐向长期均衡值靠拢”的结论对长期中名义汇率的走势也有一定解释力。但总的而言,该模型对汇率运动的解释力还不能令人满意。

    推荐访问:脉络 评述 汇率 理论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