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竞争性 垄断性 合作性

    时间:2021-07-03 20:00: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20世纪的中国历经竞争性、垄断性、合作性三种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在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键词]政党制度;竞争性;垄断性;合作性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2-0008-03
      
      在已经落下帷幕的20世纪,中国历经竞争性、垄断性、合作性三种政党制度。在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百年历史进行理性的梳理,对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坚持与完善进行客观的、建设性的展望,将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清末民初竞争性政党制度的兴起与衰亡
      
      竞争性政党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指各政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地参加对国家政治权力的竞争,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清末民初曾经出现过这种政党制度,但却是昙花一现,很快以悲剧而告终。
      清末民初竞争性政党制度的兴起,是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初步传播为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的。这种竞争性政党制度的典型表现,就是清末民初各种社会政治团体的大量建立以及民国初年各政党围绕国会选举而展开的政治角逐。据统计,从1899年到武昌起义之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政党团体达668个。武昌起义之后,政党群起分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基中主要有以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的国民党,章炳麟领导的统一党,黎元洪领导的共和党,汤化龙领导的民主党等。它们围绕第一届国会选举掀起了竞选活动,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活动的第一个高潮。
      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尽管这次选举有很大的局限性,且选举过程百弊丛生,但这毕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具有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政党选举,多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民主精神:选举结果是:国民党在众、参两院获392席,共和、统一、民主三党仅获223席。国民党大获胜利,无不欢欣鼓舞,主持竞选的宋教仁更是兴奋不已,认为由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和由他担任总理已成定局,国会制和政党政治从此在中国实施势成必然。但是,没等国会召开,地主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就于1913年3月用暗杀宋教仁的手段把国民党试图执政的势头打了下去。接着,袁世凯在扑灭了“二次革命”并利用国会把他抬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之后,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又明令取消第一届国会。由此宣告了议会制、多党制尝试的失败。
      民国初年竞争性政党制度的出现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迪了国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了国民的政治觉悟,也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但这次实践,留给我们更多的则是教训:第一,竞争性政党制度一般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基础、议会制度已经建立、政权已经易手资产阶级的国家。显然,民国初年的中国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初年的竞争性政党制度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民初政治发展的具体进程,其失败是必然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革命力量异常强大,革命力量相对弱小,实行多党竞争,势必加剧革命力量之间的内耗,在客观上削弱了民主力量,为袁世凯“以党杀党”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垄断性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破灭
      
      所谓垄断性政党制度,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一个政党独掌政权外,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活动。1927至1949年,这种垄断性的政党制度曾经在中国存在了20余年,其实质就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反动统治。蒋介石发展了孙中山政治学说中的某些消极因素,逐步形成了其一党专制理论:孙中山认为,由于中国老百姓“民智未开”,要想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必须经过“军法之治”的“军政”时期、“约法之治”的“训政”时期、“宪法之治”的“宪政”时期三个循序以进的步骤。同时,鉴于民国初年国民党蜕变所造成的危害,他强调了革命党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党治国”、“以党建国”的主张。孙中山的上述思想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蒋介石不仅发展了这些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而且把“以党治国”同法西斯主义揉合在一起,认为只有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理论才是“进化阶段中最有效能者”、“今日举国所要求者”,从而形成了其一党专制理论。根据上述理论,1928年8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宣布结束“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1931年5月召开的“国民会议”以训政纲领为基础,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再次规定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并赋予国民党中央以解释《约法》的权力。这样,《约法》便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将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体制固定下来,国民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权机制中包揽了一切,蒋介石更是一人身兼数职,独揽党政军大权。尽管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的政党体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抗战胜利初期,由于受国内外政治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蒋介石不敢立即发动内战,于是有了国共两党的重庆和谈及政协会议的召开,达成了一些有利于实现多党参政的协议和方案。然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不允许实施哪怕是极其有限的民主制度。政协会议刚刚落幕,国民党就公开撕毁和破坏政协决议,并于1946年7月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8年4月,国民党包办召开了“行宪国大”,把蒋介石抬上“总统”宝座,并组织了所谓“多党政府”,宣布中国从此进入“宪政”时期。但是,同“训政”时期一样,国民党拉拢青年党、民社党少数政客入阁,只不过是一种点缀陪衬罢了,其一党专制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国民党在中国推行了20余年的一党专制的“训政”和“宪政”,本来是为了标榜他们遵行孙中山的遗教,以欺骗人民,巩固其统治地位。但是,国民党当局的所作所为,却与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真谛相去甚远,没有也不可

    推荐访问:垄断性 竞争性 合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