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时间:2021-07-02 12:03: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体制危机呼唤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现代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时代主题的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合适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它的领袖邓小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来源;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厚土壤。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历史根源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2-0031-08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有必要研究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即分析它产生于怎样的需要,又是在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社会主义体制危机呼唤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自身发展的产物。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社会主义体制危机要求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采取新的理论与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
      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主义体制性危机包括两个部分:内部体制的危机,即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体制的危机,即各社会主义国家、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危机,或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体制的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体制与外部体制是互为表里,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早在1948年发生的苏南冲突,就是社会主义体制出现危机的最初征兆。此后,社会主义体制性危机不断发展和深化,大致可划分为三次:第一次危机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叶,其标志是波匈事件和中苏论战,最后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第二次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至80年代中叶,其标志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导致社会主义体制改革陷入更严重的困境。第三次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其标志是苏联东欧的剧变,最后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坠入发展的低谷。
      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社会主义体制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件坏事,危机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变成好事,危机的发展促使各国共产党独立思考苏联模式的弊病,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这是因为:首先,危机有利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使人们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或模式;其次,危机本身就积累了深刻的教训,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特别是它集中地暴露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病和难以解脱的矛盾,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比较明确的重点和突破口;再次,危机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因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物质手段,并不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矛盾之中,危机发展的愈深刻,社会为解决矛盾提供的物质手段也就愈成熟;最后,危机可以打破历史上形成的某种隶属关系的束缚,为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提供比较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社会主义体制危机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中,“文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最为直接和巨大。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表明,当时中国的体制危机比其他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危机都要严重,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催生作用也特别明显。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谈到“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促进作用时指出:“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又从苏联剧变的严酷的事实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处于极端困难的低潮时期,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高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取得巨大发展、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努力探索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成果。
      (一)高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生产力革命的发展
      高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生产力革命造就的现代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
      二战以后,以核能、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革命开始兴起。高新科技革命的同步化、群体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引起了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所谓生产力革命即是指生产力结构和运行的全面变化。此次生产力革命在结构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劳动资料方面,即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化机器系统,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由“三机”构成的机器系统,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劳动对象的非物质化、劳动者的高素质化等。生产力运行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步攀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生产日益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由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资本社会化趋势加强,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纺锤型或橄榄型过渡,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等等。
      高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第三次革命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却没有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明显地落后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主要方面来说,是社会主义体制出了问题。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甚至是过度集中。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和高度紧张的国际环境下,曾经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生产力获得巨大

    推荐访问: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社会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