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非知识生产与创新共同体的双向建构

    时间:2021-07-01 08:02: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在全球从北到南的技术转移链上,新兴经济体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起着集成、转化、传递的桥梁作用。南方国家研发投入能力有限,但支持创新的本土知识资源丰富。南方国家基于发展诉求和自下而上的知识生产与创新,是拉动南北、南南技术转移的新动力。中非科技合作、知识共享互补性强、可对接条件好,既是增强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动力,又是中国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一方舞台,也是深化南南合作、撬动南北关系的一个战略支点。从引进消化与本土自主创新两个方向打造中非知识生产与创新共同体,推动技术、知识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双向流动,将改变近代以来人类知识由北向南单向流动的格局,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技术转移;知识共享;南南合作;南北关系;中非关系
      DOI: 10.19422/j.cnki.ddsj.2018.10.003
      自16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的近五百年里,人类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中心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全球知识流动的主流方向是单向的,即从北方流向南方。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南北知识流动链上重要的一环,有如知识加工厂和知识泵站,给由北向南的知识流动增加推力,同时,拉动南方知识向北方流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专列“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一节,指出“中方将继续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中非科技伙伴计划2.0’,重点围绕改善民生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并与非方合作推进实施‘非洲科技和创新战略’,帮助非方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南北、南南技术转移、知识流动的链环结构看,中非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不仅能增强非洲的造血能力,而且也能促进中国的知识生产与创新,拉动人类知识在南北、南南间双向流动;在步入 “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1]的时代背景下,中非携手打造知识生产与创新共同体具有战略价值。
      基于势位差的南北、
      南南技术转移正向链环
      技术转移概念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南北问题相联系。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了《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首次提出技术转移,初衷是为了推动技术从北方流向南方,以促进南方国家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发达国家之间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以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额仅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量则不足10%。”[2]原因何在?
      技术转移是技术从供方有偿流向受方的过程。[3]持有技术的供方是技术优势方,接收技术的受方是技术落后方。供方与受方有一个技术势位差,这个势位差的存在,是技术转移发生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当某项技术在供方与受方间的势位差很大时,供方并不会考虑把技术卖掉,而是在其本国把技术转化为产品,通过出口产品获取收益。当产品出口的优势不明显时,供方可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利用他国的有利条件,继续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延长技术的生命力。只有在这两种方式都获利不充分的情况下,供方才会考虑直接把技术卖掉。这就是狭义的技术转移三步曲:产品出口阶段-对外投资生产阶段-技术转移阶段[4]。也就是說,技术转移主要发生在技术势位差较小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技术转移主要发生在北—北之间的原因。北—南之间技术势位差较大,北方的技术尚处在产品出口阶段,或者可以通过到南方直接投资生产,继续保持其优势,转移的必要性不足。南—南之间虽然技术势位差小,但因知识生产与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缺乏技术储备,技术转移的条件不充分。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推动改变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兴经济体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全球性问题拉动研发在南北间流动。
      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壮大,填补了南北之间巨大的技术势位差,在南北之间搭建起桥梁,使由北向南技术转移的条件越来越好。同时,新兴经济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南方国家内部又形成了新的势位差,为南南技术转移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于是,新兴经济体在南北技术转移链的中间形成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见图1)。
      全球性问题非一国单方面所能应对,国际科技合作日益成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北方国家纷纷把国际科技合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外交战略、创新战略。美国、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日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地位。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曾任命科学特使,探求与中东、东南亚、非洲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机会和前景;[5]英国在《国家创新白皮书》中强调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发布“研究开发的国际合作战略”,对其国际科技合作进行整体规划,要求在制定国际政策和外交战略上要发挥科学的新作用;德国政府设立“国际研究基金奖”,支持其研发机构、高校建设顶级国际联盟;法国成立“全球化、开发与合作总局”;欧盟委员会出台“欧盟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战略框架”,积极推动欧盟研发区域内部与外部的联合;日本设立科学技术外交战略工作组,推出“加强科学技术外交战略”,强调要围绕全球性问题,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夯实科技外交的基础,等等。[6]加强科技与外交的结合以应对全球性问题,有力促进研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正向链环的又一推动力。
      基于发展合作的南北、
      南南知识流动反向链环
      技术的传播和迁移,在近代西方的殖民过程中即有发生。但是,殖民过程所附带的技术迁移,并不是当代所说的国际技术转移。当代国际技术转移有两个前提:一是互利互惠,二是对接条件适合。互利互惠是技术转移的动因,对接条件适合是技术转移的必要条件。在殖民时代,技术不过是殖民的工具,技术流动的目的是服务于殖民者的利益。殖民者把技术带到殖民地,其实只是其本国技术的异地使用,技术转移并没有发生。这种伴随殖民过程的技术迁移现象,客观上给殖民地送去了一些技术,但其效应不过是技术自身的一种外溢,这种外溢的影响是有限的。主要原因是殖民地普遍缺乏接受技术的内化能力。例如,在非洲,历史上无国家社会范围广、历时长,在被殖民时期国家机器普遍缺失,造成技术接受主体的缺位,到国家获得独立时,知识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大多依然处于零起点状态。

    推荐访问:中非 共同体 建构 双向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