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华侨农场归侨的认同困惑与政府的归难侨安置政策

    时间:2021-06-06 20:02: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通过对我国在20世纪中后期的归难侨安置政策进行回顾和梳理,并以福建S华侨农场的调查为例,分析我国的归难侨安置政策对归侨认同意识的影响,进而反思我国集中安置归难侨模式的得与失。
      关键词:
      华侨农场;归侨认同;安置政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3)01-0031-06
      20世纪中后期,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排斥华侨华人的政策和活动。这些政策和活动对华侨华人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和财产伤害,也对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安置大规模排华产生的大批归难侨,我国政府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设置了大量的华侨农场。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这种以农场方式集中安置模式保证了安置大量归难侨任务快速、有效的完成,显示了我国对海外华侨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东南亚一些国家排华的有力回应,中国政府的撤侨行动向华侨的侨居国政府传递出强烈的信号,即中国政府无意利用华侨华人在当地搞颠覆活动。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集中安置模式间接造成的归难侨与当地社会脱节问题和华侨农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缺乏等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的归难侨安置政策进行回顾和梳理,并以福建S华侨农场的调查为例,说明政府的安置政策对归侨认同意识的影响,并进而反思我国集中安置归难侨政策的得与失。
      一 建国以来的归难侨安置政策
      归难侨安置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侨务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时期国家对外关系状况和国家内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反映。
      如果以安置的主体来看,我国政府的归难侨安置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政府包办安置;二是包办安置与自我安置相结合。
      所谓政府包办模式就是国家对归难侨采取包下来安置的方法,即提供安置经费、负责提供住房和安排就业,而被安置者必须接受。这种安置政策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在1987年以前实行。其中,又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定情况,分为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两种不同的安置模式。
      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模式主要在建国以后到东南亚大规模排华之前实行。因为这一时期归难侨数量比较少,而且零星分散,所以当时对归侨的安置主要以“按籍安插,主要面向农场,对有技能者量才录用”的原则。为了安置这些归难侨,国家开始设立华侨农场,如福建省先后在1952年和1953年设立漳州常山华侨农场和永春北硿华侨农场,到50年代末先后安置数百名归难侨。
      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模式主要是在大规模排华出现后实行。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有些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导致了大量华侨华人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新中国政府首次启动撤侨行动。由于这一时期归侨难侨大多被原侨居国突然成批驱赶,很多华侨是数代生于彼,已无原籍可循,造成安置的困难,因此国家提出“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方针,全面给予妥善安置。为了做好安置工作,1960年2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来负责统筹归国华侨的接待和安置工作。并特别责成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的人民委员会负责做好归国华侨的安置工作,使得归国华侨能够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务院还制定了归国华侨安置原则:(1)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志愿,妥善安排归国华侨的工作(大多数归国华侨安置在南方的国营华侨农场);(2)华侨学生和具有学习条件的职业青年,依据其学龄和文化程度安排就学;经济有困难者,国家给予助学金;(3)归国华侨中有愿意回原籍同亲属团聚者,由有关人民委员会和人民公社妥善安置;(4)对归国华侨的生活,各地应当给予照顾。[1]
      为了紧急安置这些归难侨,中国政府在全国重点侨乡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迅速新建、扩建了30个华侨农场,紧急建房总计47万平方米,用于安置大批的归侨。截止1962年底,国营华侨农场已由1960年以前的7个增加到32个,共安置了约60000名印尼归侨和1700多名印度归难侨。[2]1964年,国营华侨农场的数量又增至38个。[3]其中,福建省在1960-1966年就扩建新建了14个华侨农场。据1969年统计,全省集中安置归侨人数27129人,其中华侨农场23678人;农垦农场2000人;华侨工厂1451人。
      当时全国各地、特别是华侨农场的“迎亲”热潮是一浪高一浪。福建常山农场1960年3月迎接了575名第一批乘接侨船回国的印尼归侨,同年4月中旬又有1200名新归侨到来,农场已建成23座新房;[4]广西武鸣华侨农场经扩建,拥有40万亩的土地,种植有香茅、咖啡等20多种热带作物,并建有造纸厂、砖瓦厂、石灰厂等。[5]云南的甘庄华侨农场也安置了1000多名印尼归侨。归侨中的医生、教员、木工等有一定技术和文化的人员,农场安排他们仍做本行工作,其余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归侨都走上各自的劳动岗位。[6]
      1977年,越南大规模排华。国务院于1978年5月在昆明召开接待安置被越南驱赶回国难侨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决定安置方针是:“基本上集中安置在现有的或新建的国营华侨农场、盐场、工厂或者安置在其他国营农场和工矿企业,也可以搞一些集体所有制的农牧副渔业和一些小企业,如华侨渔民可以组织渔业生产队;对难侨中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尽量做到因材使用,合理安排;个别人在原籍农场有亲人要求回原籍生产队安家,当地应热情欢迎妥善安排。”[7]198安置方针上也是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云南六个省和自治区根据国务院指示,成立省(区)接待安置印支难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安置107万人,云南先后接待了印支难民62万人,有36790人安置在云南,福建省先后安置2万多人,其中近2万人安置在华侨农场,海南省则安置了23000人。为了安置这些难侨,各省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批华侨农场。至此,全国华侨农场的数量由原有的41个增加到86个(现存84个)。其中广东23个,广西22个,福建17个,云南13个,海南5个,江西3个,吉林1个。[8]

    推荐访问:难侨 归侨 安置 农场 华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