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1-06-05 04:00: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土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于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促使土家文化独树一帜,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长阳巴山舞作为特色土家传统文化之一,以广场舞和民族舞的形式进入海内外人士的视野,并赢得大众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揭示巴山舞的价值,来证实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舞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对其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阳巴山舞 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c)-0236-02
      1 研究对象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该研究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巴山舞”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并汇总相关文献资料。
      收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档案馆、宗教事务管理局、文体局等机构与该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为该文的撰写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对三峡大学、宜昌市一中、葛洲坝高中、长阳第一高级中学、长阳民族高级中学、长阳职业教育中心、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总数为200份,问卷收回总数为197份,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188份,故问卷的有效率为94%。
      2.3 专家访谈法
      对“巴山舞之父”覃发池老师、三峡大学体育舞蹈系和健美操系的主任课教师、宜昌市文体局局长、长阳县文体局局长、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负责人、长阳第一高级中学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巴山舞的由来
      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于歌舞之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是由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对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撒叶儿荷)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编制出的一套适合广大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道:“当许多国外引进的娱乐性舞蹈很流行的时候,崇山叠峰下的巴山舞却在许多朴实的群众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文化景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因为它开创、展示了一片独有的特殊的审美领域。”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 巴山舞由此正式走向世界。
      3.2 巴山舞的发展历程
      长阳巴山舞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覃发池老师创立并且发起的。1986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撒忧儿嗬”被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老师称赞为“东方迪斯科”。1990年巴山舞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表演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被评为金奖;2001年巴山舞被邀请参加中国宜昌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闭幕式表演项目,数千人齐跳长阳巴山舞,场面宏大,气氛活跃,给海内外游客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03年,长阳巴山舞正式改编定型,开始推向全国,并一举成为全国十大广场健身舞之一;2005年8月,巴山舞在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中被评为一等奖,并被明确定为全国健身研究与开发推广首选项目;2006年,巴山舞的前身“撒叶儿嗬”被正式纳入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中。
      3.3 巴山舞价值的揭示
      3.3.1 传承历史文化,激发民族活力
      在一个民族中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构成了民族的文化灵魂。巴山舞是一种通过音乐和身体的运动来表达人类美好向往的艺术,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巴山舞作为一种新兴的、向全国推广的具有名族特色的健身舞蹈,能够使大众在练习的过程中忘记学习、工作的疲劳以及减缓心理压力,还能够使大众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展示自己优美的身姿来感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激发内心的热情与活力。巴山舞是人们触摸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当我们以审慎的态度认识巴山舞,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土家文化的产生、发展、衰退、再发展的历史规律,寻求土家文化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激发民族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3.3.2 引领民族形象,孕育民风民俗
      巴山舞是土家族悠久历史文明的积淀,也是土家族发展的后续动力。不同的民俗文化造就不同的民族精神,从而引导民族塑造出与民俗文化趋同的民族形象。现在,独具地域特色的巴山舞被海内外游客广泛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宜昌。“群欣艺术团”徐老师曾经在采访中提到:“我们决心让巴山舞能够跳出宜昌,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土家族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民族形象的发展方向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被肯定,民族形象成为了一种具有高辨识度的民族标识。
      3.3.3 寄托土家情感,保存民族记忆
      许多民族文化在更新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匾乏,已经丢失了独特的身份标识,成为了彼此雷同的大众文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家人被迫与那些伴随他们生长老去的历史文化断了关系,又怎么能摒弃曾经熏陶养育出他们独特人生态度和文化风格的精神家园呢?巴山舞在土家人身份和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更成为了民族的记忆。土家人对历史的敬仰、对民俗的崇拜、对文化的坚守,都将在巴山舞中体现并传承。
      3.3.4 树立道德观念,引导生活行为
      在巴山舞广泛开展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宗教信仰、传统观念被强烈认可和肯定,与传统观念和信仰悖离的观念也常常被制止和约束,族群居民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被逐渐制度化。许多民俗观念本身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巴山舞能够提高居民的群体参与意识以及互相合作的能力,通过参与巴山舞的活动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推荐访问:土家族 文化遗产 传承 物质 保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