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30年,中国质量管理变奏

    时间:2021-05-31 20:02: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专题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专题撰写 董金学 刘 芳 王 琳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正是如此。国人在享受30年改革带来的成就时,也经历着期间的阵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现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质量管理。国人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找慰藉,譬如谈及西方文化,就找出孔孟以及以五千年炎黄文明来应对。我们缺乏深刻的自我批判与反省精神一一事实上,承认不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30年中国质量管理的进步与实绩有目共睹,但遗憾的是,我们缺少自己独特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工具。
      从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之前移植苏联的管理模式,中国质量管理每行进一步,都是对他国经验的借鉴与吸收。当然,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发展中国家的运行轨迹,大抵如此。如果再追溯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对于质量管理,古人早已有之。无论是在《礼记》还是《梦溪笔谈》等古籍中,都有着对于产品质量管理的记载。而早在2400多年前,关于一些兵器的质量检验制度就已经存在。但是,现代的质量管理。却基本上是“舶来品”,这让我们感觉有些许的失落。
      30年并不漫长,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让中国的质量管理在30年中变革与成长。自然,质量管理的变革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产品的总体水平逐步提高: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标准化工作也被列入国家重大的政策。尤其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之后的ISO9000认证、卓越绩效模式,都得益于全面质量管理奠定的基础。30年中,中国企业的QC小组活动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员工的素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借鉴也好,批判也罢,重要的在于,中国的质量管理不能够完全移植国外的质量管理模式。如何在消化的过程中形成中国式的质量管理,时至今日,中国的质量管理也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0年,白驹过隙。回顾是必要的,但厘清问题,才是真正的要义。与30年前相比,我们的质量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产品符合标准到符合顾客的需求:由检查质量到质量是可以控制的;由质量是个体的事情到全员参与,国人质量观念的变化与30年的质量管理历史相伴而行。但是,变革中的中国质量管理,仍然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诸如怎样才能切实推行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创新以及如何在全社会普及与加强质量意识,等等。所以,当我们在30年间中国质量变革的历史中穿行时,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质量管理,依然任重而道远。
      
      历史回眸,前苏联模式与统计质量管理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用计划来下达产品的生产量,对于质量的管理。就体现在产品事后的检验和把关上。客观地说,这种质量管理模式在当时也起到了把控产品质量的作用。但是,产品的质量却并不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的。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借鉴苏联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方式。
      中国的现代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是现在,这个过程也依然在持续。实际上,借鉴和学习,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并没有经验,于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都学习苏联。当时的质量管理也照搬了苏联模式。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历史,前苏联的质量管理存在诸多的不足,尤其是在以后参考与借鉴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及现在普遍得到企业认可的卓越绩效模式后,这样的认识会更为深刻。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在当时的生产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移植苏联模式,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质量管理领域是最现实的选择。
      
      前苏联质量管理模式
      前苏联开始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前苏联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基于当时尽快恢复生产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与前苏联有着同样的情况。在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当时前苏联与东欧的代表人物是布拉钦斯基和杜布维可夫,他们提出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模式。前苏联鼓励质量改进,并把杜布维可夫创造出来的一些方法称为“萨莱托夫制度”。
      “萨莱托夫制度”明确规定了产品的规格和标准,提出了“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这样的概念。“萨莱托夫制度”有四个核心,即对产品或者零件制定明确的规格和标准;用合适的机器生产合乎规格要求的产品;提供适当信息、测定仪器、操作方法生产;充分进行培训。体现在企业的实际操作层面,前苏联的质量管理模式也存在这样的一个特征:对产品质量负责的,是企业里专门的人员。
      在世界范围内,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传统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和综合质量管理阶段。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最初借鉴苏联模式的时候,企业里设立质量科或者技术科,对于产品质量的检验,由质量科或者技术科的人员负责。这种质量管理方式只是事后对产品是否合乎标准的一种检测,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企业在对工业产品的质量检测管理中,一直在使用前苏联百分比抽样的方法。前苏联的质量管理模式强调把关,但忽视了预防;重视专职检查,忽视作业自控,容易造成工检矛盾。而在人们对待质量的观念上,产品的质量就是要合乎“标准”。中国企业当时也照搬了苏联的这些“标准”。
      体现在企业的实际操作层面,前苏联的企业里设有检查科,对于产品的检验由检查科来负责。并且最终由检查科的科长来负责产品的质量。当时前苏联的情况是,只有检查科的科长才有权力把产品质量情况向上报告。在那个历史时期,由于中国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照搬前苏联模式,因此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用计划来下达产品的生产量,对于质量的管理,就体现在产品事后的检验和把关上。所以,着重于在产品生产出来后。如何进行检查才能剔除不合格品。虽然客观地说,这种质量管理模式在当时也起到了把控产品质量的作用,但是,产品的质量却并不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的。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借鉴前苏联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方式。
      
      统计质量管理
      20世纪40年代之后,在生产的持续发展中,大批量的、规模化的生产逐渐形成。于是,如何控制产品质量——而不是运用传统的质量管理手段事后检测,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传统的质量检测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淘汰不合格品,在规模化的生产中,这无疑会导致大量的浪费。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此时英、美等国家对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公布了新的公差标准,一些统计学家也尝试用统计的方法替代单纯的检验方法。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工程师修哈特提出运用

    推荐访问:变奏 中国 质量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