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瑶岗:见证渡江烽火岁月

    时间:2021-05-25 20:05: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zl/dszl201007/dszl20100710-1-l.jpg
      1949年四五月间的渡江战役,是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共两党军队的又一次大规模交锋,此役最终以人民解放军的全胜和蒋家王朝的覆灭而载入史册。一时间,风云际会,举世瞩目。可是谁曾想到,这场战役的指挥系统——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驻地却在合肥附近,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瑶岗。而且,瑶岗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的史实还是战役胜利30多年之后才被逐渐发现的。
      那些年月,瑶岗经常有解放军驻扎。一次,根据部队来势和车马喧闹的情况,村中有见识的老人断定,肯定有大官住在此地,可究竟是谁?却不得而知。渡江战役后,瑶岗村成为部队康复医院驻地,经常接待治疗受伤官兵;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战场的伤病员也来此医治,部队进进出出,人们也没有把驻军当回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地主成分的村民王世新说,陈毅在他家住过,渡江之夜,陈老总对着“炮台”(无线电台)呼喊了大半夜,有位个头矮的首长可能是邓小平,还有位大个子、亮顶者是饶漱石。由于王世新当时是地主坏分子的身份,造反派认为他乱说,一阵声讨、炮轰之后便不了了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渡江战役的历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追寻渡江战役总前委的踪迹成为文物、史学工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瑶岗人蒋先功、蒋同明叔侄和王万高等人,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对家乡瑶岗的深情,查阅了大量的文档资料,遍访了众多的历史亲历者,终于揭开了瑶岗所见证的渡江烽火岁月——
      1949年1月中旬,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至长江沿线进行重点布防,妄图依托长江天险实现“划江而治”的梦想。为了彻底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我华东野战军派出先遣渡江纵队深入安庆、浦江段进行沿江侦察,收集情报,准备渡江南进。当时,华野严振衡率一个营的兵力完成侦察任务后曾驻扎在肥东瑶岗村。
      3月下旬,渡江战役总前委从河南商丘移驻蚌埠东南11公里的孙家圩子,进一步研究了渡江作战的战略方针。鉴于各渡江部队纷纷南下待命渡江,会议同时决定总前委继续南移,靠前指挥。对于南移的具体位置,总前委曾考虑移至合肥及附近地区。此前,总前委曾派侦察参谋李伏仇从孙家圩子专程赶到合肥打前站,并找到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征求意见。
      此时,曾希圣来到孙家圩子,向邓小平等总前委领导提出,移驻合肥,目标太大,不利于防空;合肥刚解放,政治情况复杂,不利于安全保卫。他建议移驻合肥以东瑶岗村。他说:“华野严振衡的侦察部队曾驻过瑶岗,感觉不错,社情比较清楚,群众基础较好;瑶岗位置适中,距合肥只有二三十里,交通便利,且靠近第三野战军七、九兵团驻地无为县,便于联络指挥;另外,便于防空和保密。”曾希圣是我军情报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曾在红军长征途中破译国民党军的密电码,被毛泽东喻为“识得天书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又率新四军第七师多年战斗在皖中地区,对合肥及皖中地区的地情、水情、敌情十分了解。曾希圣考虑问题非常细致、周到,对瑶岗驻地的选择独具慧眼,体现了很高的情报工作水准和政策水平。总前委经过深思熟虑,郑重地采纳了曾希圣的意见。
      4月初的一个黄昏,渡江战役总前委及其部分工作人员在陈毅、邓小平的率领下,乘一列闷罐车到达合肥,第二天一早,就在曾希圣和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曹荻秋的引导下进驻肥东瑶岗村。果然,这里地形非常有利,东边有店埠河做屏障,西边岗地高耸,南边有淮南铁路,北边有合店公路,附近村庄稠密,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是一块比较理想的驻地。
      进驻瑶岗的总前委机关十分精干,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几位首长外,工作和服务人员总共只有八九十人,分设参谋处、机要处、通信处和秘书处。陈毅、邓小平常驻瑶岗坐镇指挥,刘伯承、粟裕、谭震林在渡江前线现场指导,遇有紧急公务,随时回到瑶岗村。此外,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的领导饶漱石、张鼎丞、曾山、舒同、魏文伯等人,三野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等也先后应召到过瑶岗。担任警卫任务的是三野特务团二营、三野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刘志平带来的一个侦察连及华东军区的一个内线警卫排。
      邓小平、陈毅住所是当地地主王世新家的一座四合院。头路、二路为邓、陈的卧室和办公室兼会议室,厢房住随从人员,后路房屋为王世新自住。参谋处设在旁边的一座张家祠堂。就是在这样一片极其普通而又简陋的清末民宅内,总前委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只有运筹帷幄于胸,才能决胜千里之外。要想取得渡江战役的全胜,必须有一个体现最高统帅部胆略和智慧的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早在3月下旬,总前委在蚌埠孙家圩子的时候就曾多次召开扩大会议,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深入讨论研究渡江战役的作战方针、战术原则、兵力部署、战役展开、策应配合、后勤保障等重大问题,会后形成了一个战役实施方案。可邓小平对这个方案不太满意,认为写得太具体了,对大兵团指挥不能太具体,主要说明战役企图、可能预案即可,要给指挥员留有机动的余地。3月底,邓小平集中众人的智慧,亲自执笔,重新拟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纲要》把敌我力量的精确对比作为渡江战役兵力部署的基本依据,准确判断敌情可能出现的4种变化,提出了4种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务求全胜。在战役计划上,预定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渡江、实行战役展开;第二阶段割裂包围敌人,控制浙赣线一段,断敌后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完成全战役。在兵力部署上,分东、西、中突击集团,沿江分段实施强渡。邓小平拟好《纲要》,3月31日由总前委电报中央军委,4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实践证明,《纲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体现了总前委和邓小平的雄才大略和科学判断形势、英明决策的能力,是指导渡江战役取得全胜的纲领性文件,渡江战役的展开基本按照《纲要》的规划实施,敌情变化及各种应对方案也均未超出《纲要》的范围。
      兵家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方案有了,接下来就是充分做好各项渡江准备工作。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在从江西湖口到上海的8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75个师约70万兵力,另以海军130余艘舰艇、空军300多架飞机协防,还有美、英帝国主义的军舰在长江游弋,随时都有可能进行武装干涉。人民解放军虽然在长江北岸陈兵百万,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能否以木帆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军事课题。为了确保战役胜利,总前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政治动员。通过对比诉苦、访贫问苦、立功创模、动员宣誓等活动,增强了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以单一兵种战胜国民党陆海空立体防线的信心。临战前,指战员情绪高涨,纷纷上书请战,以率先渡江为荣。其次是水上练兵。针对渡江作战的特点和许多指战员不习水性的实际,总前委指示各部队依托内河、湖泊,开展游泳、划船、水上伏击、救护、协同打军舰、登陆突破、步炮协同等战术、技术训练,经过训练,大大提高了全体指战员水上作战的能力。第三是征集渡船和组织民工支前。在总前委的领导和协调下,渡江各部队共征集2万余条木帆船,加上部队自制的运送大炮、车辆的竹筏、木排,基本上解决了渡江作战第一梯队的乘载问题。除部队自己训练的3万名水手外,又从地方动员了近万名船工加入战斗序列。总前委还通过华东支前委员会,组织了常备民工320万人,筹粮1.7亿公斤及大批柴草、服装、军鞋等,解决了渡江作战所必需的后勤保障问题。

    推荐访问:烽火 见证 渡江 岁月 瑶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