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倒装”和“追加”] 现代汉语倒装

    时间:2020-03-23 07:4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对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 齐沪扬先生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现代汉语语法丛书中关于表达中的“倒装”“追加”内容的总结,提出自己的相关观点,对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倒装”“追加”现象进行阐释
      �关键词:现代汉语;口语;倒装;追加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
      � “倒装”和“追加”在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颇为常见。但学界研究该内容的论著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前辈观点的整理,发现他们对“倒装”的内容有所概括,但并非全面,而且前辈们对“倒装”的理解和研究多停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法的层面,与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还是有些区别的。同时,前辈对“追加”这一概念在著作中均为有所涉及。由此,本文将在以下的内容陈述对该问题的个人观点。
      �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编者提到了汉语表达中的“倒装”现象这一概念,在该书第五章语法,第六节句子的分类中,编者在第六点句子的变换提出了“变式句”这一概念。编者认为:句子的各个成分处于通常位置上的是常式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由语序的是变式句。变式句也可以叫做倒装句。编者认为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
      例:
      �1、主谓倒置:谓语前置,这种现象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
      �①怎么了,你?
      �②出来吧,你们!
      �2、定语、状语后置:后置的定语,状语大都组成联合短语。这往往是为了突出它,或者是为了强调语序,使语句显得简洁。有时要强调状语的中心语,也会把状语放后。
      �①房后河边上有许多好看的石子儿,红的,黄的,粉的。
      �②许多外国朋友来到桂林游览,从伦敦,从纽约,从巴黎,从世界各地。
      �提到:汉语句子成分位置比较固定,一般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状语在中心语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会发生倒装形成,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宾语在前,动词在后;中心语在前,状语在后。但它们的关系仍为主谓,动宾,状中,像这种改变句子常规语序但句法结构不变语义关系也不变。这样的现象称为“倒装”。
      �编者从语言成分倒装的位置关系给予说明:
      �1、主谓倒装:
      �例:怎么了,你?
      �出来吧,你们!
      �2、宾语前置:宾语为疑问代词
      �例:我哪也不去
      �他谁也不认识。
      �宾语前有“一”后面有否定副词“不”
      �例:他一个人都没帮助。
      �3、状语中心语倒装:状语后置
      �例:今天是春分,大概。
      �天刮风了,忽然。
      �4、中心语前置:
      �例:给同学讲课,王老师还在。
      �该书中编者还提出了倒装句的特点:
      �1、可以复位
      �2、倒装句中句末语气词不是出现在全句末尾而是在前置部分的末尾:
      �例:错例
      �(1) 多么漂亮,这个新娘啊!
      �(2) 老师要到美国去了,我们刚刚听说啦!
      �3、语音上,后置部分往往要轻读
      �4、表达中心在前置的部分,后置的部分则带有一种“申诉”“追补”意味。
      �现代汉语在口语表达中与正规的书面语表达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如: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更注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强调性,简洁性。
      �“倒状”和“追加”现象,是口语表达中极为常见的两种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运用这两种表达的时候并非任何倒装的形式都可以,而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笔者将从:倒装成分;句类角度;句义表达三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倒装”
      �(一) 倒装成分:
      �请看下面这句话:
      �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中,我们发现该句我们可以用以下四种形式进行表达:
      �(1)怎么走得这么慢呀,你!
      �(2)怎么这么慢呀,你走得!
      �(3)这么慢呀,你怎么走得!
      �(4)走得这么慢呀,你怎么!
      �上面的例句去掉修饰成分缩减后主干其实就是:你走得慢!
      �我们可以先就此进行大致的概括:
      �1、例句(1)(4)倒装成分:主语(名词、代词等)。该句即主谓倒装
      �例:看什么呀!你。
      �干什么呢?那人。
      �上街去了,我老妈。
      �2、例句(2)(3)倒装成分:补语。
      �例:好高!他跳得。
      �真棒!这副画画得。
      由上面的例句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谓语的修饰成分(怎么),在倒装时既可以紧跟中心语也可以脱离中心语。
      �3、倒装成分:述语。即宾语前置句
      �例:哪儿,去?
      �4、倒装成分:状语,即:状语中心语倒装
      �例:十二点了,都。
      �叫走了,被。
      �还不是搞建设,为了!(在语境中)
      �5、中心语前置(包括主谓倒装)
      �例:给他拿书去了,他去。
      �给同学讲课,王老师还在。
      �(二) 句类角度:
      �主要是从句子的语气进行分类
      �(1) 陈述句:
      �例:做好了,我。
      �拿回家了,已经。
      �给学生报名,他们还在。
      �(2) 感叹句:
      �例:去过了呀,都!
      �唱过了嘛,我已经!
      �(3) 疑问句:
      �例:工作了没,他?
      �开始了吗,上课?
      �(4) 祈使句:
      �例:打扫一下,快点。
      �回去吧,先。
      �在对外汉语的口语表达中,为了表现出说话者的语气和强调的内容,往往句式非常简短,而且通常运用的都是较为口语化的词汇,一般不会出现大词,书面词。
      �(三) 语义表达
      一般人们在进行日常交际的过程中,用倒状的句型往往可以表达出一种特殊的语义内容和语气含义。常见的有:
      �(1) 往往表示不耐烦,抱怨的语义
      在以疑问代词“什么”参与的倒装句中,往往蕴涵强烈的语义内容和未说明的言外之意,多表示不满抱怨的情绪
      �(2) 急于说明情况,对事情的解释
      �用表示时间的副词如“刚才”“已经”等状语倒装时,往往表示此类语义。
      �例:做好了,已经。
      �打扫过了,刚才。
      �我走了,马上。
      �(3) 表示惊讶,吃惊的语气
      �词类倒装的句子中,往往是有副词“都”,作为倒装成分
      �例:天呐!十二点了,都!
      �我们快迟到了,都!
      �值得提出的是,在现代汉语的口语的倒装句式中,语气的表达的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语言环境对语义的表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样的倒装句型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是不一样的。
      �例:同样是以副词“都”作为倒装成分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语义是不同的
      �(1)――A 我们再四处逛逛吧。
      �――B 十二点了,都。
      �(2)――A 把手头工作放一放先吃饭吧,我饿了。
      �――B 哦,十二点了,都。不好意思啊。
      �在对话(1)中,通过语境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倒装表达的是:不耐烦抱怨不满的含义。而同样的句型在对话(2)中则表示惊讶吃惊的含义。
      �二、现代汉语表达中的“追加”
      �“追加”指的是,在完整的句子表达后,为了加强语气或由于语言表达的惯性,自然的在句末追补上原句中的相关成分的现象。“追加”也是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口语色彩极为浓厚。
      �下面,将从追加成分;句类角度;句义表达三个角度来对“追加”现象进行探讨
      �(一) 追加成分:
      �请看下面几组例句:
      �原句: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
      �追加的形式:
      �(1) 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你!
      �(2) 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怎么!
      �* (3) 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慢。
      �* (4)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走。
      �原句:我已经吃过饭了。
      �追加的形式:
      �(1) 我已经吃过饭了,我。
      �(2) 我已经吃过饭了,已经。
      �* (3)我已经吃过饭了,饭。
      �* (4)我已经吃过饭了,吃过。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总结:口语“追加”句型中的追加成分主要可以由:主语(一般为代词,名词不能做为追加成分,如下面陈述句例(2)),动词前的状语(副词,疑问代词等)充当。
      �例:去哪儿,去?
      �看什么,看?
      �但,在“都十二点了,都。 已经凌晨了,已经。”中,副词“都”“已经”虽然没有修饰动词,形容词但同样可以做为追加成分。
      �(二) 句类角度:
      �1、陈述句:
      �例:
      �(1)他已经走了,他。
      �*(2)爸爸已经走了,爸爸。
      �2、疑问句:
      �(1)他怎么走了,怎么?
      �(2)你什么时候回去啊,你?
      �3、感叹句:
      �(1)你怎么能这样啊,你!
      �(2)这人怎么这样啊,怎么!
      �4、祈使句:
      �你坐这儿吧,你。
      �(三) 句义表达:
      �“追加”在句义表达上的作用和“倒装”基本一致,但是追加的语气比倒装更强,具有强烈的表示不耐烦,抱怨;急于说明情况,对事情的解释;表示惊讶,吃惊的语气。
      �总结:本文通过对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齐沪扬先生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句子变式“倒装”句型的总结,阐述了笔者从倒装(追加)成分;句类角度;句义表达三方面对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倒装”,“追加”两种特殊句型的观点。论述中还有许多纰漏之处,仅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思考探讨更进一步地对现代汉语的诸多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J].中国语文,1980,(1).
      �[2]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 胡文泽.汉语句法分析的一个不同角度[A].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5]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7] 齐沪扬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8] 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接第98页)
      可以类形;目视,可以辨音(如“有些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等各类方式表现万物之间的内在关联,“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感官之间的不断转移与互换构成了文学上的“感觉通联”,即通感。这种通感以“横向应和”来强调感官体验的淋漓释放,每一种感官均超出了自身的能力,使感官的体验获得新的贯通与和谐。诗人通过色彩、声音、气味、形状等来捕捉世界万物,揭示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内在逻辑,这就和波德莱尔一直提倡的“混沌深邃的整体”美学思想相得益彰。
      �三、感应――纵向应和
      �一切文艺活动都包括三个世界,一是现实(现象)世界,二是非现实(艺术或想象)世界,三是理想世界。当我们一直停留在横向应和的层面进行感觉通联时,艺术只能走向单一,乃至死亡。于是,波德莱尔提倡寻求更高层次的纵向应和――感应。纵向应和理论不赞同诗歌只满足于状物写景、复制自然,作品只成为“一面不思想、只满足于反映行人的镜子”��[6]�,而主张深入事物内部,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来彰显物质客体与观念主体、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联系。
      �感应,按照中国传统理解,是一种“天人合一,人天沟通”的理念。感应论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周易》,其后在众多文艺理论著作中自觉运用感应来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如《中和集》就有文概之为:“诚能为之于未有,感之于未动,见之于未萌。三者相须而进,无所感而不通,无所事而不应也。无所往而非利也。”再发展到后来,“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与境谐”、“情景相生”、“心物相荡相摩”、“意与境浑”等观念的相继提出都是感应美学的旨要。
      �在西方美学中,这种强调具体之物与抽象之物、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自然之物与心灵之物的纵向应和则概括为“象征”。象征“是一种固有的客观存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外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感应关系,彼此沟通,互为象征。”��[7]�这时候人的心灵处于一种隐喻状态,在沟通天、地、神、人时,一种强烈地作为客观对应物的象征意义就显示出来了。“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诗人,只应该根据他所看到的,他所感到的来描绘。他应该确实地忠于他的本性。他应该象逃避死亡一样地避免借用他人的眼睛和感情,不管那个人多么伟大,否则,他给我们的作品,相对于他来说,就是谎言,而非真实。”��[8]�,这就是为何《应和》被誉之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和“高级美学的教理”。故而,我们不难发现,波德莱尔“应和”论美学思想的价值就在于,指出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只考虑“横向应和”层面的通感是无法构成艺术审美的全部内涵的,感应论是西方象征主义方法的理论依据,只有在“横向应和”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应和”层面的感应,艺术才能上升到理想世界,超越现实与非现实,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
      �古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波德莱尔的“应和”论把诗歌从情感的宣泄抒发引向人内心深层世界的探寻表现,“应和”论完成了浪漫主义向象征主义的过渡,包含着波德莱尔重新解释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愿望。波德莱尔反对浪漫主义直抒胸臆,也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直接描写对象,主张探究自然界万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内在隐秘的应和关系。
      �一言以蔽之,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对象征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法国象征主义以波德莱尔为滥觞,波德莱尔致力于在联觉中寻找事物内在隐秘的对应关系,这对于西方美学史的发展与成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第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刘波:《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4期;
      �[5] 《波德莱尔书信集》(第一卷),第337页,七星文库版,1973年;
      �[6]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第3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7]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第32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 《一八五九年画展》,《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620页,七星文库版;

    推荐访问:倒装 现代汉语 追加 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倒装”和“追加” 汉语口语中的倒装句 现代汉语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