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如何读懂教材 [在“对比研读”中读懂教材]

    时间:2019-04-13 03:19: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 问题缘起  新编写的几套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无疑为一线教师贯彻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变革教学方式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增加了教师研读教材的难度。
      二、 现象透视
      研读教材与其说是一种教学实践,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以冷静的目光看待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就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现象一:忽视对知识本质的关注
      例如,笔者第一次教学“倒数”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在我们的汉字中,有些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把上下两个部首的位置倒一下,又可以组成新的汉字。如吞——吴,你会吗?
      生:士——干,杏——呆。
      ……
      可以想象,这样的引入确实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新奇感,但其实笔者在把握倒数的教学重点上出现了问题,只注重了倒数的外形结构,并没有触及倒数的本意。这种只注重外在表现而不关注知识本质的课堂显然不可取。
      现象二:没有理清整体脉络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位教师为了能够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进行了大量“蜻蜓点水”式的孕伏渗透,包括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单位“1”的教学、同分母异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子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有关知识。
      数学的知识结构是螺旋上升的。通过适度、有效的“孕伏渗透”,能够减小数学知识的坡度,降低难度,但这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需理清教材的整体脉络,特别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呈现,更应该掌握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
      现象三:没有进行较好的教材重组
      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有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3道例题依次教学,学生练习时也只参考练习七和练习八的12道练习题。
      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小题,变化不大,而12道练习题一般不能使大部分学生巩固这一内容,况且教材还取消了例题前的复习和铺垫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恰恰能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因此,补充恰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读策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比研读”是深入读懂教材的有效方法。现举例说明从同一内容在新旧教材、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和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中如何进行研读的策略作一些探索,尽量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策略一:在对比研读中传承突破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在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这其中也有一定的传承。对比研读这些传承和突破,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用教材。
      现以人教版新旧教材中“百分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编排的比较为例进行阐述。
      1. 教学目标的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比新旧教材的教学目标,可为有效的组织教学打好基础。
      “百分数”在新旧教材中的单元目标比较如下: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仅有的两处相同点都是知识技能目标。说明重要的知识技能目标在教学时一定不能忽视。而“了解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折扣等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等补充修改,使笔者明白了新教材同样重视百分数的实际应用。
      2. 教材内容编排的比较
      “百分数”在新旧教材中的内容编排比较如下表。从表中可见,“百分数”在新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和课时增多了。为什么要增添内容?增添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什么影响?新教材新增添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有所体现吗?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在教学“百分数”时,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主线。
      策略二:在对比研读中了解知识体系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螺旋上升编排的。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学时需要对比研读相关教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知识体系。
      1. 教学内容阶段定位的比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时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篮球、跳远、跳绳、跑步
      师:四项运动中只选一项,你会选哪一项?用什么方法记录?(有学生认为用“举手”的方法)
      师:“举手”我们刚才已经用过了。这次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吧。(全体学生很有序地上黑板前投上了“神圣”的一票)
      ……
      本节课出现了“收集数据”的多种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前整理了关于统计在教材中的编排体系,应该能对二年级下册的“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有一个阶段性的定位。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收集数据的过程,在本节课中不需要过分强调。而应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要将两幅同类型的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和“如何解读复式统计表”上,让学生在统计知识的每一阶段学习中都获得相应的持久发展。
      2. 知识与知识连接点的比较
      数学知识体系由一个个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线,线和线交织成知识面,面和面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既要整体把握知识的“点线面体”,还要努力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结构联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组建和完善。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的片段。
      师:老师手中的这支笔价格在3到4元之间,你能猜吗?(板书:3.1元)
      师:如果用一张纸片代表1元,那么3元需要用几张纸片表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片上用你喜欢的方式把0.1元表示出来吗?
      师:你是怎么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生:这张纸片被平均分成了10份,我涂了其中的一份,表示十分之一,也就是0.1。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也是这样涂的吗?能来介绍一下吗?
      ……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的发展体系。教材关于数的编排是:正整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十进分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样的编排除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外,还考虑到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需要。
      策略三:在对比研读中精彩演绎
      课程改革使教材呈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由于不同的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了差异。这种群芳竞艳的局面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能遨游其中,岂不美哉?
      1. 同一教学内容编排方式的比较
      教师在对比研读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工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起点,让不同版本的教材为我所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时,参考了人教版和苏教版的编排,比较如下:
      人教版: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苏教版: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显然,两个版本对于这一内容的编排最大的不同就是苏教版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移到了“认识三角形”的后面。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什么?
      根据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三边关系”和“稳定性”与三角形的概念联系更加紧密,都与“边”有关。于是笔者重新组织了以“三角形认识”→“三边关系”→“稳定性”→……的流程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在质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突破三角形概念、三边关系和稳定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 同一教学内容素材呈现的比较
      学习素材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基本载体。对比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素材。
      例如,关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数学内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例题素材比较如下:
      通过对比发现,人教版由“上学选择最近路线”这个实际问题引入,然后利用摆3条纸条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而苏教版是提供四条长短不一的小棒,由学生任意选择三条围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边关系,相对来说探索的空间比较大。这两个素材都能很好地作为探究三边关系的支撑材料。但是根据之前确定的以“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流程进行教学,笔者认为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使教学流程顺畅。
      笔者认为,素材作为一种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研读,教师在选择素材方面就更方便了,视野也更开阔了。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

    推荐访问:研读 读懂 教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