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曾国藩的人才及管理心理学思想初步探析]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

    时间:2019-04-13 03:15: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曾国藩是一个在各方面集大成者,他在人才及管理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试从他的人才及管理心理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加以探析,以使我们能够从曾国藩的心理学思想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东西。为在当今经济和文化逐渐一体化的形势之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关键词】 曾国藩;人才及管理心理学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84-02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祖籍湖南湘乡。他生于一个农村家庭,早年热衷于追求各种功名。1838年中进士。1853年之后,天平天国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曾国藩为了维护自己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弃文从武。后来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死后被当时的政界和军界誉为“中兴名臣”、“文武全才”,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但是也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的杀人残酷,办理天津教案时的偏袒外国,而被称为“曾秃头”、“曾屠夫”、“卖国贼”等。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曾国藩的人才及管理等思想中都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在经济文化逐渐全球化的条件,现代领导者如何进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人才心理学思想
      如前所述,曾国藩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亦是一个不擅长于指挥打仗的军事家,但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能够成为清朝的“中兴大臣”,在带军打仗方面远远胜过当时的正规军队——绿营和八旗呢?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得人才者得天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国藩自知自己亦不是完人,因此只能“集众人之所长,补一己之短”,“和众人之私,成一己之物”。他不仅制定各种措施广泛的吸取各方面的人才,并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很多都成为晚期清政府的栋梁之才。就连其对手石达开都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研无间可寻”。那么曾国藩的人才心理学又有什么非凡之处,能令这么多人佩服呢?
      (一)人才观——重视人才,德为才帅
      曾国藩作为一代清将,对人才非常重视,在他看来:“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国家强盛,以多得人才为强盛,如果不得人才,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如果不得将才,军队就不可能强大。曾公还将治军、治政、治饷等全部归功于人才。关于治政,他认为“人存而后政举”,“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关于治军,他说:“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得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关于给饷,他认为:“广求人才,参错布置,庶期改观。”总之,不管为政、治军、给饷、抵外晦,曾公都认为人才最重要。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以下面一段言语明确反映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司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帮观人每好取有德者,大较然也,二者既不可兼。”由此可见在曾公的人才观里,德与才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才与德不可兼得的双趋心理冲突,在曾公看来:“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直接看出曾国藩用人是以德作为第一位的。
      (二)选人用人
      人才选拔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更是一个难题,而在这一方面,曾国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人才是不分阶层、不分籍贯的,才能也不分大小,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认为选拔人才应不以出身、资力来衡量,“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如薛福成就是在乡试落榜之后,因递交了一份治理两江的《上曾侯书》时,曾国藩意识到他的才华,不嫌弃其只是一个落地秀才,不嫌弃他不会八股文,把其纳入曾幕府之中的,而薛福成后来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曾公提出了一系列觅人观人识人的方法,曾公认为觅人是有一定步骤的:“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既广受人才,谨慎用人,勤以教育,严加赏罚。曾公在观人识人方面更是技高一筹,能够做到未卜先知,并专门为之写了一本书看相的书——《冰鉴》,在该书中曾公认为看人看须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动静结合,从静态中把握人得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得归宿,对一个人进行综合的预测。正好应征了“相由心生”这句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另外曾公还提出了很多人才选拔的技巧,“求人之道如百圭之治生,如鹰之击物,不得不休”,即求才应该有不得到决不罢休的决心。曾国藩还认为对人才“得一而可得其余”。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好的人才,特别是一个有相当成就或威望的人才来投靠,就可能吸引一大批人才来投靠。曾国藩说:“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得其余。”由于曾国藩长期担任要职,其本人还是人才选拔的实践者。
      (三)育才待才
      在曾公看来,“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人才特别是治理国家大事的人才,并非是生而得之,而大都是通过培养,雕琢而得来的。他说:“办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由此可以看出曾公主张用人与育人并重,教与用要交替进行,以便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素质,使其成为一个更有用之人。曾国藩对于其幕僚就进行了很多很感人的教育,对于在在身边的,经常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通过谈话,考核等多种方式加以教育;不在身边的则通过写信,批牍或者定期接见等方式加以教育。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公总抽出时间接见,并谆谆训导。
      另外曾国藩还认为“人才因求才者之至诚而生,亦因用才者之力量而出” 。因此他很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自强,自谦,对于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改正。他在长期的时间工作中总结归纳出很多实用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教诲”既教训教导;“甄别”既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既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超擢”既超级提升。通过这些方法,曾国藩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仁慈弁,受到了其手下幕僚的好评,很多人都以他为榜样。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非常的强调环境和榜样的作用,其实曾国藩也认识到转移习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有很大的影响。他以转移社会习俗作为一己之任,力图“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并因势利导来影响他人。他甚至期望能出现一两位贤人来影响民众。同时人才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师友相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曾国藩也是一位成功的人才管理者。他认为“将帅之道,亦以法令而行,整齐严肃为先”,对属下要求深严格,不股息放纵。然而他更懂人的心理,认为管理若要更好的留住人才,还要有宽容和施恩的一面。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他把奖励喻为“若甘雨之兴苗”,能使人才“勃然奋起”。因此每次胜仗之后,曾国藩都想朝廷举报有功将官。并把“嘉奖人才,诱人渐进”,作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
      二、曾国藩的人才与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的一生都致力于结交、网罗、培养和管理人才方面,真正的做到了“广收”、“慎用”、“勤教”、“严勉”。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延缓了清朝的灭亡的步伐。同时他的思想也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到树立正确而的人才观,打破现代的以学历和学位为标准的制度,采取多方面评价人才的方法,吸收各方面优秀的人员;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要想使自己的人才一直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才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能够很好的促进才能的发挥;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行为参照标准;建立合适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有效地激励努力工作的源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级心理学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实现高级需要。
      总之,曾国藩虽然生活于封建社会末期,虽然他的思想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但是他的很多进步的思想对现代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撰,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奏章,岳麓书社,1987:261.

    推荐访问:管理心理学 探析 曾国藩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