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用后现代意识支起兴趣的风帆] 后现代意识

    时间:2019-01-08 03:29: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后现代作为一种状态,已不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它已切实渗透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些理念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解构基础上的兴趣建构要求:激发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学习语文的切入点;让课堂教学在“乱”中取胜;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后现代主义 激发兴趣
      
      就语文教育现状而言,随着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引进,人们对科学化的理解却越来越狭隘,片面强调语文的“伪工具性”,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一些改革往往从一个死胡同走进另一个死胡同,例如话题作文的形式已经逐渐由多元开放性走进单一的模式化的轨道上来。语文课程的编制有了很大的飞跃,学生走出了“反封”的乏味的语言世界,仍缺了一个多样的文本理解空间,比如“朦胧诗”这种不定性的文本往往为划一为统一的“官方语言”。语文的教学过程缺失一种民间话语的多样性。
      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在教材刚刚发下来时,便先睹为快,而在学习过程中,对立意肢解性的分析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欲望,功利性的训练换来的是学生对“伪工具”的淡漠,划一性的结论使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乏味。
      当前教育的困惑,在后现代的框架内往往能得到解读。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难以把握的动态概念,但内核是它所独有的特征,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这些理念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解构基础上的兴趣建构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是解构(Yeaman)[1],解构是确定的二元对抗,如相互对立的好坏,解构主义是将传统意识中被贬的“坏”重新提出,引起重新的认识。解构是对二元的解构,是多元的重构;是对权威的解构,是对多种可能性的重构;是对绝对普遍性的解构,是对人的独特性的重构。
      1.承认多元解读,否定“完人”教育[2],激发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找学习语文的切入点。马斯洛等人在一种“主流”文化的背景下,提出培养能“自我实现”的完人,试图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完人”,当前语文教学也是在一定标准下,塑造着一种应试“主流”的“完人”(这些“完人”是包括教师在内的“优等生”制造的一个神话)。这些“完人”的存在产生了话语权力的“压迫”与“被压迫”,“非完人”往往屈从于“完人”的权威。后现代的解构理论告诉我们,应将他们从“优势话语”中解放出来,承认他们个人经验和特定文化意义。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是他解读不同文本的底色。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例如对乡土文学的解读,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与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体验,对他们观点的兼收并蓄能激起更多学生的兴趣。在这种理念下,让学生都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元”,教师“全知全能”的标准是无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和空间地域不平衡这一现实。另外,“完人”教育对“完人”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戕害。他们或者为自己身上的光环得意忘形,停止脚步;或者唯恐失去“优势”而诚惶诚恐,整体上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完人”教育的否定,带来的是学生差异的充分体现。正如吉鲁指出,“自我”应被看作存在,“自我”是复合的、多层面的和多元的。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这种个体差异的承认带来的是学生从形式到内容的异彩纷呈和积极的写作欲望。后者恐怕是语文写作教学的最重要的终极目的之一。
      2.承认多种可能,让课堂教学在“乱”中取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预定的,已经达成式的。所谓“乱”是指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自由提问的机会、自由争辨的机会,很多问题往往是我们想不到的,对于课堂学生的突然发问,要给予回答,尤其是共性的问题应给予详细的回答,临时确定课堂的重点与难点。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师生间共同讨论。就高三试题来说,往往有很多试题的答案是有疑问的,可以把这些疑问亮给学生,让他们产生质疑答案的勇气。这样他们就能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某一问题,课堂越乱,说明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学生越多,“乱”正是因为学生把他们的破绽摆在我们面前,这种教学设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学生、课堂的变化而变化的。课堂乱起来需要一定的勇气,他首先是教师权威的隐退,需要教师控制课堂节奏,备课时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对教师更高素质的一个要求。
      二、摈弃传统话语方式,以激情点燃激情
      目前,在中学生心中有一些歌星受“韩流”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听者享受的是歌星所带来的似火的激情,比如红极一时的周杰伦(周杰伦现象正是一种后现代意识的体现)在演唱时歌词很难完整地听清楚,而听众被一种情结所感染。我们的课堂沉闷往往是因为缺少了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调动首先需要摈弃传统话语方式,一些“必须”“只能”“否则”“只有”式的话语方式打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应代之以“想一想”“对不对”“可以吗”“你们来确定”。在课文的讲解中要以情感式的叙述来代替理论式的阐述,让学生在情感中体味,而非理论性记忆。
      三、用后现代中人与自然关系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一个人热爱自然,往往把自然中的花草移植到花盆中,每天非常用心地去浇水、施肥。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恰恰相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把花草移进人的主观生活,恰恰是破坏自然,成了人养自然而非自然养人。从心理角度分析,人养花草担心它的生死,恰恰形成了心理的负担而不是一种欣赏,反过来,花草在大自然中由大自然来蕴育,人就没有这种心理负担。学生喜欢语文,便把语文“养”起来,试图改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试图改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实,这种心态往往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其实不如用欣赏的视角来欣赏每一个字、每一个句、每一篇文章,正如不要试图改变自然,而是要欣赏自然一样,要学会欣赏语文而不是改变什么,一种良好的心态是能够长久的对语文保持兴趣的根本保障,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语文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风帆 后现代 支起 意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