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1-07-12 00:02: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民族主义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容、特点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特别对冷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高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就如何应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主义;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24- 03
      
      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可以表现为某种情绪和情感、文化情结、思维风格、行为方式、社会政治运动、意识形态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为基础的思想状态、学说或运动。
      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以法国大革命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在同封建主义、宗主国权威、尤其是教会和教皇统治权利的长期斗争中出现的。18世纪的西欧,由于商业和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交往能力显著发展,民族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逐渐转变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和文化。人民要求自己成为主权者,反对封建专制压迫。随后,民族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被传播到欧洲与世界的各个角落。
      近代民族从一开始就与主权国家密切相关:民族是独立国家的有机体,是政治斗争和政治机器的产儿。当代世界政治的现实证实了这一点,离开国家的保护,民族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 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中的民族指的是与统治中国社会的政权的范畴相一致的中华民族,而不是56个民族中的各个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实体,有几千年的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自觉实体,它是在反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民族主义不是同资本主义一起生长的,而是反殖民主义的产物。
      
      一、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的中国民族主义
      
      满清统治时期,汉民族对满清朝廷持有的是一种基于狭隘民族主义意义上的民族偏见,满清统治者也很难整合民族情绪,不能利用民族主义反抗外来侵略,反而害怕人民的力量威胁自身的统治。于是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主要是自发的、局部的。面对西方列强入侵造成的民族危机,当时中国的部分精英阶层认识到必须通过自立自强来维护自身的生存,一部分深受帝国主义剥削压迫的民众武装起义反抗外来侵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自卫型民族主义。
      在当时的精英统治阶层中,以倭仁、徐桐、刚毅为代表的一部分上层人物继续着盲目自大的保守思想,盲目排外,无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他们鼓吹中国的传统文化,鼓吹儒家思想道德。这是一种盲目的民族主义情绪,无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流派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近代史上,中国民族主义的另一流派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务实的民族主义。在与西方接触和斗争中,出现了一批开明的政治精英和地方士绅。他们认识到,西方入侵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要摆脱这种威胁,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但由于对西方认识的不同,他们所倡导的救国之路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入侵之初,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加强海防,以维护清王朝的独立和领土完整。19世纪60年代,在所谓“自强”的口号下,出现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其在六七十年代,主要以强兵为主,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到了80年代,除求强外,还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派,以及以载泽、端方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都试图借助所谓的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挽救清王朝。这些派别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所提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手段,都建立在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一基点上,都不主张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 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是造成中华民族近代落伍的重要根源,靠它来挽救民族危亡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
      
      到了20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完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前途感到茫然。此时,孙中山第一次将民族主义理论化、系统化。三民主义理论第一次将民族主义纳入了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第一次把国家、社会、阶级、个人统一到“中华民族”的崭新概念里。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并开始按现代国家操作。国家平等、民族平等的现代观念,开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变成了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军阀混战,人民继续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中央政府更迭频繁。现代民族国家以民权、民族平等、共和国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尽管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组织建构和政治关系,但中国社会的文化建构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旧的传统文化无法为近代民族国家提供所需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以五四运动为契机,面向西方的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讨伐旧传统文化,为新的民族国家和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奠定了文化基础。遗憾的是,五四运动宣传的新文化在当时中国社会只为知识分子以及社会上层所接受,并未成为当时中国广泛的社会认同。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其关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也为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像以前的知识分子那样照搬西方的理论,他们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认识到中国最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创造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最基本需求,发动了中国最广大的群众,把一系列新的现代思想概念如“革命”、“进步”、“解放”植入了社会文化意识。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对象团结了大量的民族主义力量并使自己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代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民族革命,抗日战争也最终把“中华民族”凝结成为一个共同体。
      
      三、冷战期间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中国民族主义。
      
      在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居于主导地位,不仅东西方各国的民族主义都限制在美苏战略利益的框架之内动弹不得,世界其他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都带有美苏对抗和争夺的背景,受到美苏两家的控制和压抑。 激烈的意识形态对立主导了民族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态度。新中国则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世界格局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中国政府在五六十年代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口号,以此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调动民族情绪,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受意识形态所主导,是为巩固民族独立,保护领土完整,发展民族经济服务的。六十年代开始,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总路线“对帝国主义实行‘绥靖政策’,实际是投降主义,为美帝国主义反革命全球战略服务”。 于是提出了“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民族主义情绪也被往这个方向引导,号召整个民族起来反对两个霸权主义国家。

    推荐访问:民族主义 中国 现状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