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如何识得“凌云木”

    时间:2020-12-08 20:05: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期刊编辑发掘选题有多种方法,其中,与作者的交流是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待不同类型的作者,编辑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之交流,事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发掘出好的选题。
      关键词 科普期刊;少年儿童;发掘选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62-02
      唐代杜荀鹤的《小松》一诗中有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说: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些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直到它们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们高。这句话告诉人们应该具有慧眼。
      其实,每一位科普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不识凌云木”的情况——没有把握住一个优秀的选题,直到看见其他刊物做了这个选题,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自己才后悔莫及。那么,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作为合格的期刊编辑,通常会有一批稳定的优秀作者。期刊编辑发掘选题也有多种方法,其中,与作者的交流是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从作者那里找到我们想要的“凌云木”,是个重要的课题。就这个方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些心得体会。
      1 作者的分类、特点及对待方法
      科普期刊的内容涉及很多领域,所以作者也是形形色色。我们的作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博学型作者和专家型作者,他们各有不同的特点。
      博学型作者对许多不同的领域都很关注,他们的特点可以用“博”来概括。他们写过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稿件。编辑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通常每次交流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比较频繁。对待这类作者,我采取的办法是“以小见大”。
      专家型作者大都是在某个领域很有建树的人,他们的特点可以用“专”来概括。编辑一般是通过别人介绍、听讲座或是参加笔会与他们结识,与他们交流通常采取这样的形式——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对他们进行采访或进行集中的交流。对待这类作者,我采取的办法是“以大见小”。
      博学型作者和专家型作者有时是不能严格区分开的。有些博学型作者本身也是某领域的专家,而有些专家型作者在与编辑不断的交流和磨合中会逐步转变成博学型作者。
      2 编辑要做好四门“功课”
      既然与作者的交流是期刊编辑发掘好选题的重要途径,那么实际的工作也对编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编辑在交流工作开展之前做好四门“功课”。
      第一,作为科普期刊编辑,应该长期地、持续地保持对各领域最新动态的关注,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杂家,借此积累与作者的谈资,从而激发新选题的诞生。
      第二,在与作者交谈和采访前,编辑应该了解到对方真正的兴趣点。
      第三,编辑应该事先确定好与作者交流的中心话题,可以适当发散,但不要偏离中心。
      第四,在与作者交流和采访前,编辑可以准备好适当的问题和对方回答问题后你的进一步应对,但是不能“照本宣科”,应该随时改变策略。
      3 与博学型作者交流的“以小见大”
      博学型作者通常善于聊天,话题涉及天南海北的事物,相对比较发散,不用担心他们的稿子不生动。如果编辑能做好第一门“功课”,成为一个杂家,有了丰富的谈资,就能与博学型作者双向互动,互相启发。与他们交流时,编辑应该注意抓住自己需要的关键点,不要被他们发散的话题带跑,更应该敏锐地发现许多散的、小的闪光点,得到意外收获,发现原本没有预计的、新的选题。把这些散的、小的闪光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我们所需要的选题,这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
      以我的一位长期合作的作者举例。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航天航空领域的专家。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我原本的设想是请他写一篇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航天方面的稿件,内容是当时的热点——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但无意中,我发现他的柜子里摆放着自己用一些废旧物品制作的航天器模型。在与他深入交流后,最终我把稿件设计成了一个系列专题,首先是一篇“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航天器模型”的手工类稿件,接下来是一篇模拟交会对接的实验类稿件,相关的航天知识被巧妙地融入到两篇稿件中。这个专题区别于多数媒体对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常规性介绍和报道,非常生动,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博学型作者虽然博学,但也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不过他们对于自己主攻方向的兴趣有时会逐渐减弱。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及时发现他们兴趣点的转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因为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所以他们最近、最新研究的东西通常会是很好的选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选题有时可能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把关,因为毕竟作者本人不是此领域的专家。
      依然以那位清华大学的教授为例。他的稿件经常在航天、物理中包含了生物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可以看出他涉猎的范围很广。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发现他近期在研究密码学,这虽然不是他个人的主攻方向,但是他也已经发现和总结出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后来我找他做了题为《破译终极密码》的三期选题,涉及到了历史、文学、影视、数学等多个领域。由于是博学型作者,所以他写的有关密码学的稿件,比专业研究密码学的专家的稿件内容丰富、也有趣得多,读者反映非
      常好。
      4 与专家型作者交流的“以大见小”
      专家型作者通常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造诣,与博学型作者有明显的区别。博学型作者的稿件体现的是“广度”,而专家型作者的稿件体现的是“深度”。但是少儿科普期刊的稿件,一定要照顾到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所以专家型作者的“深度”反而有时需要适当做浅。
      与专家型作者交流时,话题不能太大,不需要面面俱到,话题小而精,反而能抓到有趣的内容。稿件的立意可以很高很大,但是我们只需窥见冰山一角,点到即止,这就是所谓的“以大见小”。
      与专家型作者交流之前,应该对他们研究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谈话时才显得比较有诚意。专家会觉得“原来这位编辑也挺懂行的”,这样会比较容易敞开心扉,便于编辑发掘到好选题。

    推荐访问:识得 凌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