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华文化,源头活水|源头活水

    时间:2019-05-20 03:36: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今人讲传统文化,往往只讲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担当着主流文化的重任,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但是,早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就曾演绎过一场历时300年之久的“百家争鸣”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
      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可归为二元结构。人类文化的发展往往与“水”结缘。例如,中东地区古文化以“两河文明”为标识。中国人习惯以“华夏文化”一统中国文化,淡化以致磨没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及其发展脉络。事实上,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经过近万年的积淀,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
      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代表性的古文化圈。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显示,一度被视为南蛮之地的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也相继产生了位于上游地区的大溪文化、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其沛然底气,不逊于黄河文化。青铜时代,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黄河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其重心由西往东移,即由岐西、河套一直东移,最后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长江文化也在三大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湘)楚文化、吴越文化,而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
      ◎碰撞与融合
      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例如,在文化标志上,黄河文化以龙为代表。在濮阳地区一座距今7000年的古墓中,墓主人的上位以贝壳堆塑着一条龙,下位则堆塑了一只虎。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多以龙头为饰件,古墓壁画人物的双目多为圆形“龙眼”。以致建都于黄河流域的皇帝,也自诩龙种,甚至衣服、器用也要饰之以龙。长江文化则以鸟为代表。巴蜀文化区的“三星堆”遗址,满目皆鸟:十几米高的青铜神树,十三个树杈上各立一鸟,一条小龙头下尾上贴于树根处,龙与鸟的地位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铜人像,既有人身鸟首,也有人首鸟足;人的双眼细长,“凤目”替换了“龙眼”。成都市内的“金沙滩”遗址,同样充满着鸟文化气息,一幅金光灿烂的“太阳神鸟”,已经成为长江文化独一无二的形象代表。长江下游,早在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玉鸟遗存;青铜时代更有“鸟文”成俗,即在青铜器铭文旁刻有相应数量的单线鸟形图。鸟文化在楚地终于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庄子》首篇《逍遥游》,以寓言形式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大鹏展翅”。由此展示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黄河文化
      青铜时代晚期,在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圣人、亚圣的孔子、孟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仁义”。在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另一个形式松散、思想深邃的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庄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自然”。《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孔子向老子“语仁义”时,老子给孔子讲的故事。短短二十三个字,道明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黄河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相濡以沫”:当灭顶之灾来临时,将一线生之希望留给他人,“仁义”关怀可谓极至。长江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相忘于江湖”:忘掉仁义,毋须关怀,是因为人人都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地开拓生存环境。汉武帝看中了“相濡以沫”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护既得利益的功能作用,遂决定“独尊儒术”。“相濡以沫”,无疑是最最核心之术。矛盾的一方既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矛盾的另一方即“相忘于江湖”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也就成为必然。黄河文化,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
      ◎长江文化
      20世纪初,长江文化借助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浪潮,拉开了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帷幕。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等人,皆为长江文化圈中人。新文化运动,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华丽转身。而儒学因“与现代化无缘”,注定了其在新文化运动中挨“打”的命运,而长江文化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应运崛起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文化重心的现代转移已经完成。在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并不否认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昨天的中国文化的延伸,所以我们将昨天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文化重心的转移只是文化自身的调适与更新,而非外来文化的替换。西方文化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潜在的另一方,并赋予了她顺应时代的新形式新生命。中国文化重心的顺利转换表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编辑/王洪丽

    推荐访问: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