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从《乌鲁木齐杂诗》看清中期新疆移民的文化生活]

    时间:2019-04-26 03:21: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对清代乾隆时期新疆乌鲁木齐移民的文化生活做了一个直观的描述,具体包括节庆娱乐、祭祀驱疫、文化教育、日常休闲等方面。纪昀的诗注所记载的丰富内容充分表明当时的新疆绝非蛮荒之地,早已成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这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新疆移民的生活状况,了解内地文化对新疆特色文化形成的贡献。
      关键词:《乌鲁木齐杂诗》 清中期 文化生活
      人文匮乏单薄、气候干旱恶劣、经济贫穷落后是新疆在清代不曾来过此地的中原人心目中的主要印象。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陌生距离感,突显了他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之后油然而生的赞美和惊艳。《乌鲁木齐杂诗》记录了当时移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新疆移民的社会生活与内地汉人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很多本土文化的固有特色。同时,告诉人们新疆也是一方乐土,非亲身体验而不可知。纪昀在给妻子的信中说:“行抵乌鲁木齐,直令我喜极欲狂,其地泉甘土沃,市肆林列。”在给从弟旭东的信中说,乌鲁木齐“仿佛南省之苏杭。居此两载,起居安适,几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慨矣”,又说“当余谪戍之初,只道乌鲁积沙无水,那知行抵此间,瞥睹津梁交叉,花木洁幽,余几疑为梦境”。①阅读《乌鲁木齐杂诗》,我们更能细致真切地感受当时新疆移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一、节庆活动。纪昀诗中所记载的节日有新年、元宵。“百礼略如内地”,“新年客至,必陈馓饵四器,佐以烧酒,比户类然”。元宵节较为热闹,《游览第四》:“犊车辘骊满长街,火树银花对对排。无数红裙乱招手,游人拾得凤凰鞋。”注曰:“元夕张灯,诸屯妇女毕至,遗簪堕珥,终夜喧阗。”②所设制的灯谜别具一格,以机警闻名的纪晓岚也难以猜透,“元宵灯谜,亦同内地之风,而其词怪俚荒唐,百不解一”,可见,元宵佳节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好时节,所制谜语带有方言俚语,与内地京师的文雅风气迥然不同。又有“各屯十岁内外小童拌竹马灯,演昭君琵琶杂剧,亦颇可观”。在遣户中有很多能人异士,农闲节庆时演戏曲、说书等,如“遣户何奇能以楚声为艳曲,其红绫 一阕,尤妖曼动魄”,“遣户孙七能演说诸稗官,掀髯抵掌,声音笑貌,一一点缀如生”。有一个演丑角的叫简大头,能半面脸做笑,同时另一半脸做哭状,表演技术高超,虽“京师名部,不能出其上也”,又有“刘木匠以旦擅场,年逾三旬,姿致尚在”。有一项很受欢迎的表演叫“马解”,指人骑在马上所做的花样百出的动作,《游览第十六》写道:“桃花马上舞惊鸾,赵女身轻万目看。不惜黄金抛作埒,风流且喜见邯郸。”注曰:“塞外丰盈,游民鬻技者 至,畿南马解,妇女亦万里闻风而至。”除内地人带来的“马解”表演之外,还有暮春放风筝,成为一项新民俗,“塞外旧无风鸢之戏,近有蓝旗兵士能作之,遂习以成俗”。《民俗第三十二》云:“花信阑珊欲禁烟,晴云骀宕暮春天。儿童新解中州戏,也趁东方放纸鸢。”这种文化的互动和影响,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最佳体现。
      二、祭祀活动。汉人的祠庙很多,主要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城隍等,在新疆也是一样。乌鲁木齐以东的博格达峰,海拔五千四百多米,终年白雪皑皑,气象神圣,成为祭祀对象,《典制第三》:“烟岚遥对翠芙蓉,鄂博犹存旧日踪。缥缈灵山行不到,年年只拜虎头峰。”注曰:“博克达山列在祀典,岁颁香帛致祭。山距城二百余里,每年于城西虎头峰额鲁特旧立鄂博处修望祀之礼。”新疆北部的土地灌溉多依赖冰雪融水,在水源不足时,也有祭水神的活动,“博克达山有龙湫,初苦田水不足。遣使祀之,水即坌溢”。其诗写道:“乱山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还有祭土地神的,《典制第十》记载:“绿塍田鼠紫茸毛,搜粟真堪赋老饕。八蜡祠成踪迹绝,始知周礼重迎猫。”注曰:“旧有田鼠之患,自祠八蜡迄今,数岁不闻。”效果之显著令今人瞠目。除祭祀山河土地等自然神以外,还有祭祀孔子、关羽的文武庙,《典制第二》:“炉烟袅袅众香焚,春草青袍两面分。行到幔亭张乐地,虹桥错认武夷君。”注曰:“部议两厅建文武庙,因兵力未暇修举,至今张幔以祀。”尽管庙宇还未建成,但祭祀之香火已很盛。当时庙宇园林修筑条件有限,但人们祭祀的热情很高。当时的乌鲁木齐城已具有一定规模,“登城北,关帝庙、戏楼、城市皆俯视历历”,但大部分居民的住所却缺砖少瓦,多就地取材以土为之。《民俗第二》:“雕镂窗棂彩画椽,覆檐却道土泥坚。春冰片片陶家瓦,不是刘青碧玉砖。”注曰:“惟神祠以瓦为之,余皆作瓦屋形,而覆以土,岁一圬之云,砖瓦皆杂沙砾,易于碎裂。”恶劣的地理气候环境不便人们建造像内地那样精致的砖瓦房,但祭祀的虔诚使得人们尽可能利用条件修筑比民居房更美观牢固的祠堂。官方所建官衙、亭台、庙宇等,与内地差别不大,纪昀诗注记载的有秀野亭、射厅、文武庙、关帝庙、八腊祠、万寿宫等。并且点缀其间的花卉树木,主要有江西腊、虞美人、芍药、柳、杏等,大多是内地人不远千里移栽而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载:“乌鲁木齐泉甘土沃,虽花草亦皆繁盛。江西腊五色杂备,朵若巨杯,瓣葳蕤如洋菊。虞美人花大如芍药。”③
      三、文化教育方面。读书致仕是封建社会人们的主要出路,但新疆安定不久,所驻人口又以军队、遣户为主,参军是当时的重要途径,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多,特别是废员的到来,对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原来“土俗以卒伍为正途,以千总把总为甲族,自立学校,始解读书”。这是领导者倡导的结果,《民俗第十》:“茜红衫子 刀,骏马朱缨气便豪。不是当年温节使,至今谁解重青袍。”文教的推崇使青年一代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社会风气由此一变。《民俗第三十三》:“芹香新染子衿青,处处多开问字亭。玉帐人闲金柝静,衙官部曲亦横经。”注曰:“迪化、宁边、景化、阜康四城,旧置书院四处,自建学额以来,各屯多开乡塾,营伍亦建义学二处,教兵之子弟,弦歌相闻,俨然中土。”可见在纪昀眼中,接受了儒文化教育的新疆才与内地有相通之处。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商人乘机发展起了与之相关的商业文化活动,“初塞外无鬻书之肆,间有传奇小说,皆西商杂他货偶贩,至自建学额之后,遂有专鬻书籍者。”《民俗第三十一》云:“山城是处有弦歌,锦帙牙签市上多。为报当年郑渔仲,儒书今过斡难河。”注曰:“郑樵七音略谓孔氏之书,不能过斡难河一步。”新疆的富足与发展使其蛮荒之貌得以彻底改换,弦歌诵书,风气不减内地。   乌鲁木齐地区酒客、烟民较多,《民俗第一》:“一路青帘挂柳荫,西人总爱醉乡深。谁知山郡才如斗,酒债年年二万金。”注曰:“西人嗜饮,每岁酒商东归,率携二三万金去。”《民俗第五》:“冉冉春云出手边,逢人开箧不论钱。火神一殿千金值,檀越谁知是水烟。”注曰:“西人嗜水烟,游手者多撷烟箱,执火筒,逢人与吸,不取其值,朔望乃登门敛赀。火神庙费计千余金,乃鬻水烟者所醵,则人众可知矣。”还有一首写吸水烟神状的,颇形象:“红潮晕颊浑于酒,别调氤氲亦自殊。”注曰:“(菸)味至浓厚,而别有清远之意。”此地人还善饮茶,但“佳茗颇不易致,土人惟饮附茶。云此地水寒伤胃,惟附茶性暖能解之。附茶者,商为官制,易马之茶,因而附运者也。初煎之色如琥珀,煎稍久则黑如 ”。“附茶”又称“茯茶”,俗称“砖茶”,今天在南疆依然是家家必备的寻常饮品,也是制作奶茶的重要原料。除了物产交流外,新疆与内地还有众多技术的交流,《物产第一》:“蒲桃法酒莫重陈,小勺鹅黄一色匀。携得江南风味到,夏家新酿洞庭春。”注曰:“贵州夏髯以绍兴法酿酒,名曰仿南,风味不减。”绍兴黄酒名闻江南,而酿酒之法随遣户进入新疆实为可贵。又有酿醋之法:“茹家法醋沁牙酸,滴滴清香泻玉盘。琥珀浓光梅子味,论功真合祀元坛。”乌鲁木齐把总茹大业的妻子随夫赴疆,其所酿之醋,色香味俱佳,人们赞不绝口。各种技艺的西移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疆向着光明富足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不良社会习气。《民俗第二十五》道:“烧残绛蜡斗枭卢,画出龙眠贤已图。老去杜陵犹博塞,陶公莫怪牧猪奴。”注曰:“土俗嗜博,比户皆然。”可见赌博在新疆移民中传播范围之广。非止新疆,赌博在当时遍及社会各阶层,分布在全国各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乾隆帝上台伊始发布上谕,认为天下风俗不正,有四大恶俗,第二条就是赌博{4},但屡禁不止。又有妓女,“凡立竿于户内,皆女闾也”,《民俗第九》云:“颠倒衣裳夜未阑,好花随意借人看。西来若问风流地,黄土墙头一丈竿。”这种陋习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载:“乌鲁木齐多狭斜,小楼深巷,方响时闻。自醮楼初鸣,至寺钟欲动,灯火恒荧荧也。冶荡者为所欲为,官弗禁,亦弗能禁。”{5}市民的恣意而为竟令官府陷入矛盾之中,风气之盛,难以猝然扭转。
      《乌鲁木齐杂诗》较全面地记录了清代中期乌鲁
      木齐一带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但是具有普遍代表性,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玄奘之后最具开拓性和成就感的西行者的生活风貌,改变了千百年来唐宋边塞诗歌植入到大众读者脑中的新疆印象——尽管广袤博大、别样神秘,但是有永远挥不开的荒凉和寂寞。
      
      ① 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 纪昀著,郝浚、华桂金、陈效简注:《乌鲁木齐杂诗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其余诗注文本均以此版本为参考依据,恕不再注。)
      ③{5}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4}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作  者:赵红,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推荐访问:乌鲁木齐 新疆 文化生活 看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