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的反思_实践本科

    时间:2019-04-15 03:19: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本科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摘要:近年我国高校掀起了创新教育实践热潮,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创新教育观念上认识不够清晰、对创新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整体设计、缺少适应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平台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为此,在今后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明晰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不断变革创新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78-04
      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Education
      LIU Fenga, CHEN Guangb, GE Yu-meic
      (a.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b.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Institute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mod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in China set off a boom i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med a number of distinctively new educational models, and have achieved some success. However, there ar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inadequac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cept, overall design fo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system, teaching staff adapted to the innovative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platfor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lass and campus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larify the strategic goals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ersonnels, deepen and reform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el, and improve the work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一、近年来大学创新教育实践现状
      (一)实践模式
      在加强和推进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国内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模式。在我国高校探索的实践中,具有以下三种“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一种是在各专业教育的某些或个别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环节;二是开设创造工程、创造心理学等课程进行“创新教育”,这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创新教育”模式;三是将创新教育的理念、方法、工具渗透到各个专业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实现以具体专业为依托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环节、流程以及知识的创新性组合,这是创新教育的最优模式。
      (二)模式共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创新教育实践带有以下一些共性:第一,从教育理念上看,力图通过创新教育理念,面向未来发展,启发和增强学生对开发创新能力的认同感;第二,从教育目标上看,旨在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学术环境;第三,从教育方式上看,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填鸭式”教育;第四,从教学环节上看,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五,从教学组织模式上看,大多采取小班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第六,从培养方案上看,大都开设了“创造性开发科目”等创新教育课程;第七,从课程设置体系上看,注重通识教育和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三)实践成就
      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和建立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创新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在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制定适应个体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培养方案中通过学科综合交叉等途径,建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平台。诸如有的高校施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职业愿景等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并确定个人培养方案〔1〕。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部分高校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诸如有的高校规定了实践训练环节所占的最低学分;有的高校努力构建满足实验、实践教学要求的大类实验平台和个性化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题;有的高校还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设置创新类选修课
      部分高校开设了一些创新类课程,诸如“创新原理与创新设计”、“知识经济与创新”、“发明创造方法与技能”、“创业学”、“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创新创造与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心理训练”、“创新能力基础训练”等等,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创新类选修课程体系〔1〕。   4.实施创新学分奖励政策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动力,部分高校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在创新实验、创新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学分;还有部分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
      5.积极探索研究教学和学习模式
      近年来,部分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课堂,逐步提高学生研究型作业的比重,以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其他系列化的科研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高校创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各高校探索创新教育实践的热潮中,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和深入
      1.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相混同
      各高校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比较典型的是用创新教育替代素质教育,认为创新教育比素质教育更先进、更高级。具体反映在实践中,就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短期效应,往往只关心通过教育后学生是否产生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方法、新点子、新发明,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在对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上也存在认识误区,很多高校师生都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创新教育则强调培养出的人才应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也涉及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从理论体系到实践原则,从教学模式到课堂管理,从课程教材到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2〕。
      2.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多局限于宏观层面
      各高校师生均对创新教育期望很高,普遍认为“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在“教学目标上要着眼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且大多是“口号”多于实践,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很少〔3〕;对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多以领导讲话为依据;对原来的教育模式中哪些需要继承与发扬,哪些需要改进,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来。
      (二)缺乏清晰的创新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1.对创新教育体系缺乏科学的整体设计
      提出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创新教育的第一步,如何从宏观上设计、建构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的创新教育体系,并能使各体系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摆在各高校管理层面前的艰巨任务。就各高校现实情况来看,如何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校园为边界、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的单纯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融知识传授与探索研究为一体、师生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国际与国内接轨的系统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值得各高校深入研究〔4〕。
      2.对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模糊认识
      各高校对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存在着模糊认识。虽然诸多高校提出了研究型人才、研发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等培养目标,但对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横向和纵向目标体系在认识和构建方面大多不清晰,很难把国家对创新的需要真正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
      (三)缺少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现有高校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方式总体上仍然落后。在教学观念方面,当前各高校的一线教师一般都还是把教育过程当成是对已有成果的传承,整体上尚囿于考试的科目、范围、内容和要求,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吸收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智慧的提升,这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在教学方法方面,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在具体实施中尚难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创新,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四)创新教育平台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1.多学科交叉培养平台构建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各高校在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围绕主要学术领域建立交叉学科,并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力度远远不够。如何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构建创新团队,以骨干教师的创新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取得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各高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还需要深入探索。
      2.研究型课程平台构建力度不够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而构建研究型课程平台,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何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将单纯讲授、验证式教学转变为与知识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践)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能与教师互动,在亲自体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是诸多高校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同时,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潮流,采取多种措施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让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与国内各高校学生一起从事科研和交流,以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提升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既是学生的强烈渴求,更是学校的责任。
      3.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待完善
      科学管理与机制创新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组建大学科门类的研究院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时,能促进学科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体制和机制还比较缺乏〔6〕;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较高的学术质量与较高的创新教学质量并重的人事制度考核标准;专业评估、创新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匮乏,等等。
      (五)对推进创新教育的环境氛围营造不足
      1.缺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环境
      目前各高校在教学中,让学生敢想,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真正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发挥的宽松的课堂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坚持开放式办学和教学的实践探索不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很少;各高校教师中不乏好的创新教育思想与理念,但要得到实质性支持和实施则较为困难。有的高校认为开设若干门有关创新方面的课程,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即可培养出创新人才,并未把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甚至有的人认为只有少量优秀学生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其他大多数学生都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这就冷落了大多数的学生。   2.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
      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是创新教育的物质基础,校风、教风等更是良好教育环境的灵魂以及发展创新教育的精神动力。而目前各高校在这两方面的环境建设均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现在诸多高校“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下,更需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3.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教学的创造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问题:第一,教师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不够。有些内容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这就会使那些学习好、个性强、敢于质疑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二,教学过程缺乏启发、引导与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和学生互动不足,要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当,学生由于毫无准备,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会产生恐慌心理,不敢回答问题。第三,学生的课外学习缺少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多数学生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同学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讨论与交流〔7〕。第四,实验教学缺乏精心设计。有些实验课程,教师全部为学生准备好了,而学生并不了解如何根据问题及现有条件来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法以达到实验目的。第五,考试考核难以达到鼓励学生创新的目的。考试前一般学生找老师答疑,大多是希望老师划重点。这样学生复习起来方便了,考出的成绩也不会太差。否则学生考试不及格率高了,各方面会对教师的意见很大,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于是形成了“讲三,练二,考一”的局面。而原本想让教师精讲多练,让学生主动地去认真阅读教材和一些参考书,然后去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讲一,练二,考三”的模式基本不能实现。第六,师生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学生平时很少主动向教师请教,偶尔找老师请教也是请老师帮他做某个题,而与老师深入讨论问题的学生很少。
      三、高校创新教育改进思路
      走创新教育之路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创新教育实践之路也是一条艰辛曲折之路。在创新教育实践热潮中,总结凸显出来的不足和问题,可以避免盲目实践,使实践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在今后的创新教育实践中找准着力点,明确实践方向。在今后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应明确以下发展思路:
      1.进一步明晰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虽然目前各高校对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定位不一,但在定位中均须坚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具备国际化观念,能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可以代表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及精神气质的创新人才。具体说来,各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教育中确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须符合以下几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贯通,有利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融合,有利于体现各高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还应对地区和国家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
      2.构建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该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各高校在构建创新教育模式时,应更注重系统性、战略性、务实性、变革性和可操作性。在明晰思路的基础上,要注重从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业实践四个层次建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并不断变革和深化。
      3.全面推进创新教育
      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实践者要学习并掌握创新教育理论,从宏观上更新教育观念,微观上进一步做出科学战略安排;搞好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平台和管理机制,全力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和探究式学习环境;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过程的管理和创新;注重课堂上师生互动,以全面推进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 炎,曹海娟,吴 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3):66-67,67.
      〔2〕王 春.对高校创新教育中几个导向性关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3):164.
      〔3〕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62.
      〔4〕屈林岩,谷建春.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J〕.求索,2002,(6):106.
      〔5〕林彩芬.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关键——大学教师素质问题〔J〕.高教论坛,2006,(2):91-92.
      〔6〕刘小红,温 辉.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7):60.
      〔7〕张松德.论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种观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83-84.
      (责任编辑:舒莉霞)

    推荐访问:大学本科 反思 实践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