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化轻为重: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困境突围|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时间:2019-04-14 03:3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中针对理科生的语文教学有没有更好的培养模式,促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幅增强,促成语文能力高效提升呢?本人长期担任理科班语文教学,深感问题的棘手,一直寻求着困境的突围。本文试结合自我实践,探讨对此话题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理科班 语文教学 化轻为重
      米兰·昆德拉有本经典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当下的高中理科班级语文教学也可以说是不能承受之轻。在高中理科班级教学中,语文学科往往受到学生的轻视,源于学生的实用价值评判,源于其他学科老师的“谆谆教导”。如何化轻为重,寻找到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实现困境的突围,也就显得极具现实意义了。
      北大教授温儒敏在《理科生的语文素养》一文中指出许多同学选修“大学语文”,就是要提高语文水平,甚至是为中学语文补补课。从北大开课的情况看,比较有收获的同学,都调整了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更加发挥主动性,注重方法的领路,能力的训练,以及眼光和品味的养成。具体来讲,就是既适当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更注重通过这样一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一、构想来源
      (一)冲破学科边缘的现实困境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渠道,理应受到重视。但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因受到现代学科划分影响,语文学科受到了边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在理科班。理科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受实用主义影响,学习兴趣明显不足。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理科考试中甚至出现了语文被弃考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放弃语文考试,实际上是向社会、向基础教育传递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语文不再重要。可以说是母语学科弱视的一种显性表现,母语教育的前途令人心忧。
      (二)符合课程结构的潜在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学科本位意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已经成为不少教育人士的共识。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文史哲不分家,学科间就知识体系、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语文与数理化的关系更多只停留于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而没有意识去寻找语文与数理化这些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共生共长。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理想选择
      大量数理化作业,让学生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语文素养低,语感很差。写作水平也就相应低下,总是苦恼于没东西可写。甚至不少理工科类的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论文居然都存在文句不通、表意不明的现象。
      作为我国新课改支柱理论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可以分为八大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相关智能的开发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无视个体间的特性,实施一刀切的教育是非常不明智的。数学学科已经开了先河,前些年就大胆进行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分,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基础、思维模式,编定了内容深浅差异的教材,提出了能力高低不同的要求,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考核方式,使一些文科生不因为数学学习不好而丧失进入理想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由此我想本着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语文学科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尝试根据理科生的知识积淀和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群体思维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二、我的尝试
      (一)吸引:与理科知识适当融合
      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让其他学科知识成为语文知识的“消食片”,促进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化吸收。
      如探讨《清兵卫与葫芦》“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这一情节处理时,抓住“葫芦”的命运启发学生:既然剩下的其他葫芦最终难逃劫数,不让教员再次没收,却让回家的父亲逐个砸碎,比较这两种情节处理方式,你觉得哪种好?学生思考后都认为是后者好,但理由却基本上只停留在人物形象上,诸如突出了父亲的粗暴,清兵卫的可怜等等。这时,我导入物理学科的“单摆”模型(并绘制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理解《外国小说欣赏》里面的话题知识“摇摆”概念: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进而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文中若干摇摆情节,并尝试再次结合单摆运动的轨迹(类似正弦余弦图形,出示简图)分析摇摆对于小说发展的作用。面对直观的图象。学生有说情节起伏的,有说一波三折的。摇摆的概念及作用通过物理上的“单摆”知识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等接触了“延迟”这一话题知识后,不少学生把“延迟”与“摇摆”混为一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介绍: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学生认为犹疑不定就耗费了时间,就是延迟。说实话光看概念,真的很难跟学生讲清楚两者的差别。这时候,为方便区别将物理学的减速运动介入,延迟的意义相当于减速运动,运用这一结构可使情节舒缓下来;而摇摆则是圆周运动,情节是有往复的。过于专业的术语曾使学生困扰,此时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尝试将自然学科资源与语文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借用生物学科的食物链知识: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山秃,帮助学生对作者的论辩深入了解,更真切地感受作者以小见大、层层剖析的行文风格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严密思辨。
      当然以上课例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其他学科知识辅助讲语文知识,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
      (二)推进:把理科思维有机介入   1.强化理性思维
      文理科学生对语文的心智感受和反应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本——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大多数文科生阅读后老师不需要过多讲解,已经对苦命的祥林嫂投以极大的同情与悲悯,并大致能把握主旨,这源于其语言感知的敏感度。而不少理科生阅读后却仍不知所云,甚至对祥林嫂的个别行为费解与误解,更别说领悟各中深意了。针对理科生的优势是理性分析,结合孙绍振先生《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一文的精辟分析,我尝试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更好理解这部生活悲剧的纵深意义。抓住小说中“穷死的”一句质疑,如果“穷死”结论成立的话,那祥林嫂为什么会穷死?(被开除)为什么会开除?(丧失劳动力)为什么之前那么能干,现在却丧失劳动力了?(精神受了刺激)受了什么刺激?(捐了门槛仍被视为“不干净”的人,不准参与祭祀)为什么捐门槛?一系列引探式的问题让学生逐层深入,享受思维冲浪乐趣的同时,也最终意识到一切都因为她是寡妇。寡妇要守节的观念深入人心,观念吃人,杀人于无形。另外也可抓住“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不断追问,揭示了这种荒谬而野蛮的封建礼教观念并非封建统治者独有,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2.构建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零散,语文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性,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疑难杂症。魏书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知识树”的理念,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语文专业化更明显,要一网打尽所有知识点是不现实的。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帮学生种些小知识树还是有必要的,从而实现化零为整,聚沙成塔。
      如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信息筛选和概括等进行侧重教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具体授课时,《物种起源》注重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分择要性筛选阅读(主要信息):如文中作者阐明了哪两个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择需性筛选阅读(所需信息):如达尔文为什么要提前出版《物种起源》?《南州六月荔枝丹》注重说明方法的辨认和评析,特别是分析引用大量古诗词的好处。《景泰蓝的制作》注重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理清说明顺序,区分详略。《斑纹》一课则作为说明文单元学习效果的验收,让学生自主分析出本课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并据文提炼出蛇的特点。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知识不是显性的,是依托文本存在的,要靠言语品味的。但不妨碍我们采取类似侧重教学的方法,特别是新课改后部分教科书是按照人文专题安排的,如果不侧重教学的话,学生学到后来就兴味全无了。我觉得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非常发人深省:“需要有一个明确、合乎科学工序,教和学才能有所遵循,循着这工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
      3.注重方法传授
      理科教学特别注重方法传授,并且所提供的方法具体而实在。语文授课也提供方法,但除了高三复习课相关的解题技巧,提供的大多偏虚,诸如多阅读多写作。习惯了相应思维模式的理科学生更加关心具体怎么操作,怎么读?怎么写?为此我也就不同形式阅读和写作进行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每周阅览课上的阅读,我建议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抄有文采、有思想的文章、语段,多积累相关素材,特别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摘抄加以评论,在笔记本上说明摘录的理由。通过这种吸收和产出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于一定时期将学生的摘抄汇编成《读写导刊》,让更多学生树立规范的高质量的阅读意识,让更多学生认识到积累是创作的基础,模仿是创新的前提。
      (三)强化:跟理科方向相对同步
      鉴于理科生今后大多投身相应的理工领域,工作中往往需要向他人或口头或书面介绍自己的创意,因此中学阶段就帮助他们加强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特别是给予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我觉得是相当必需的。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生三年,就要为学生考虑三十年”,教育者确实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从事着良心的工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具体而言,就要告诉学生如何围绕特定的议题搜集材料,运用材料,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辅助观点的呈现等,并且告诉学生议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至于应用文体,则应该让他们知道基本的格式与写作规范。
      (四)补给:将文化精品广泛推介
      钱理群先生给大学生第一次授课时多次提及“两双眼睛看世界”,即科学的眼睛和文学的眼睛。对于理科生,语文老师要做的一大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他们拥有文学的眼睛,唤起他们对于文学应有的好感,而这过程中名著导读是首选的方式。
      经典的文学作品,给以我们更多文化滋养,更多灵与肉的交响,更多人生的启迪。在这崇尚快速的时代,我们更多吞咽着时尚文化,经典文学似乎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名著阅读,乃至触摸都快成了一道逝去的风景。大力推介名著,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通过言语习得、视频对比、名家赏析、自我感悟等多样形式,让他们感受《诗经》的魅力,知道《红楼》的神奇,理解卡夫卡、川端康成的心路历程……
      经典接触无异于文学旅游,理科生由于兴趣、职业等影响,今后可能会与不少景点擦肩而过,失去很多欣赏风景的机会。我们老师应自觉树立起文学导游的意识,让他们知道有那么一些可以领略的风景,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品位。
      三、实践心得
      语文学科以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取胜,这恰恰是理科所欠缺的。分科体系下如何让我们的理科学生补短的同时,更好扬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教育命题。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构想和尝试,也许对于扭转整个尴尬的教学现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我想母语教育的成败,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体,更是整个民族。如何让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有地位,在国民意识中有分量,语文教育有识之士群起而思之,定能共同捍卫语文的圣土,一起助推语文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鄞州正始中学。

    推荐访问:为重 突围 理科 语文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