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及根源 中英称谓差别

    时间:2019-02-02 03:2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本文将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探讨英汉称谓的差异,进而从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和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产生中西方称谓语差别的根源。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文化 称谓语 差异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社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称谓是社会用语的要素,是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称谓能起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其称谓系统都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这两种称谓体系必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英称谓语来进一步探究差异的根源。
      1.中英称谓的对比
      1.1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老+姓”或“姓+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1.3泛称称谓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的敬、谦、昵、贬、谑、讳等变化形式,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外,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需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2.差异根源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了解这些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下主要阐述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2.1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
      亲属称谓在汉英称谓系统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现出英汉语国家中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各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我们至今仍能听到“天下一家亲”的说法。封建帝王公侯也是“家天下”或“世袭”,同时因婚姻而结成的裙带关系使人与人在亲缘关系上更为复杂。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等级制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汉语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和辈分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同时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1]。与上述情况相反,英国人血统亲缘观念较为淡薄,这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家庭是由两代人所组成的小家庭(nuclear family),儿女成人后也会离开父母组成新的核心家庭(这与中国的“父母在,不远游”,“家大业大”的观念不同)。对他们来说,亲属与普通生人区别不大,没有必要区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也不必分清男女。亲属称谓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这说明英语民族血统观念之淡薄,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2.2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中华民族的宗法观念极强。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3]。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心理。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2.3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民之间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色色。西方社会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中国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2.4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的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谦语、敬语较汉语少。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还注意到社会运动、妇女地位变化、政治背景对称谓语的影响,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卑微,丈夫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称“贱内”、“拙荆”。随着的社会的不断进步,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往的对妇女的贱称已经消失了,如今丈夫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称“我的爱人”“我夫人”。这些都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称谓语无论在亲属关系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称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中英称谓差异,可以更准确地实现英汉作品互译中的称谓互换,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称谓语作为交际的先导,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了解这些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中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黄国雄.谈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衔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6]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7]赵峰.礼貌原则的谦逊准则在中英称谓中应用的比较[J].南林学院学报,2001,(3).

    推荐访问:谓语 中西方 根源 差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