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论新闻切入角度的选择原则_切入角度

    时间:2020-08-06 08:04: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闻的切入角度决定着新闻的报道效果,不同的切入角度体现着不同的取舍和写作意图。本文通过对中外新闻报道实例的分析来论证选择新闻切入角度的方法,提出“新、本、小、近”四个新闻切入角度的选择原则。
      【关键词】新闻 角度 原则
      
      一篇新闻稿能否吸引眼球,写作切入角度是否“拿人”是关键。切入角度好,新闻稿件就成功了一半。但目前学界对于新闻写作的切入角度问题讨论得少,尚未见有关研究成果。笔者根据有关新闻写作理论,结合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心得体会,就新闻写作切入角度的选择原则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1、独辟蹊径,从“新”切入
      万物“新”为先。新闻报道切入角度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能否选择好新闻报道切入角度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新”,不是指为了猎奇、为了剌激受众感官而选择的那些非本质、非主流或被扭曲了的角度,而是指那些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最鲜活、最有新闻价值的角度。
      例如,2005年,《南京日报》有一篇题为《似曾相识鹭归来》新闻报道,文章的开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次,日本一友好城市代表团拜会我市领导。两市的市长正在客厅门外的庭院里握手时,一团鸟粪正巧落在客人笔挺的西装上,我市领导身上也溅到了一点,主人脸上微露歉意。客人抬头望着树上那只‘闯祸’的池鹭,却说:‘南京有这样茂盛的大树,又有这么漂亮的大鸟,真是太美了。’”
      这篇报道原是一般的环境优化之后的现状报道,如果新闻切入角度流于程式化,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四平八稳的客观报道,说是南京又可常常见到翩翩来去的鹭鸟,证明南京环境大为改善等等。如此一来,报道就无新意可言,无疑会淹没在大量的日常新闻报道之中。但作者选择了一种新的切入角度。鸟粪掉在外国客人的身上本是令主人十分尴尬的事,此类偶发事件原本也不会进入新闻报道的范围,但记者把这一令人尴尬的事纳入环境改善、有鹭来栖的大背景下来表现,出人意料地使坏事变好事。这一充满新意的切入角度无疑是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令受众会心一笑之余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报道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
      求“新”不仅仅止于此,还可以把旧闻鲜活化,即从过去的事件中发掘出“今天”的依据,翻旧为新,同样可以以“新”制胜。
      美联社有一则新闻原来是这样写的:“州长昨天作出每月节约2.5万美元州工资开支的决定,州公路局因此裁员10名。”正式刊发时,修改为以“今天”的新闻根据来报道,这则新闻改成了“今天,10名公路局职工卷起铺盖离职了。他们是州长为了每月节约2.5万美元州工资所作决定的牺牲者。”作者撷取一个能体现主题且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最新目击现场起笔,一开始便让读者为“新”字所吸引。然后,再倒叙过去,需要向读者报道的旧事和思想,凸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新闻的新鲜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发掘过去的事”,要立足今天,从旧闻中深入开掘出具有新意的内涵,以此为红线,翻“旧”为新,使全篇皆活。当然,此例所说的“新”,也包括时效上的“新”。
      2、透过表象,从“本”切入
      所谓“本”,即是指事物的本质所在。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事实都能构成新闻。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把握。因此,新闻稿的写作要选择一个能切中要害的角度。切中要害的角度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因为这个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它最能表明问题的实质,从这个角度报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世纪初,英国《大西洋月刊》有一篇题为《黑雾》的长篇环境特写,它讲述的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带给人类的一个严重灾难――环境污染。伦敦本来多雾,雾和烟囱喷出来的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足以致命的烟雾。陷入黑雾中的伦敦一片昏暗,场面混乱,从哪儿下笔呢?作者选择了一个姑娘迷路、警察无能为力、却被一个盲人引着找家的事实来说明“伦敦瞎了”,其选择的角度可谓刁钻、独到。这种角度切入抓住了新闻事件的本原,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角度还要从新闻事件的本原切入。有过从业经验的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在采访过程中抓了许多新闻素材回来,在选择材料、确定切入角度时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会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舍不得放弃,结果跟着感觉走,胡乱选了一个切入角度,却不料恰恰错选了距离新闻本原最远的一个。
      如:2008年1月,浙江仙台电台采写了一篇报道发给中央台,该报道是反映当地某农民经常拉二胡,练出了一身好本领,在当地小有名气,闲暇之余农民常来听他拉琴,丰富了精神生活。报道的最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个农民还会自己动手做胡琴。”稿件发到中央台后,编辑立刻打电话要作者重写,要求从农民做胡琴这个新闻切入点去做文章。因为农民吹拉弹唱体现文化生活丰富非常普通,恰恰是最后的一句话才是真正的闪光点,能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才是这个新闻事件的本原所在。后来,这一改稿过程被作为典型的案例写入了当月的中央台内部业务杂志。
      3、舍大求小,选择从“小”入手
      所谓“小”,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新闻稿开掘要深,切入口要小,独具慧眼方能见微知著。有两个案例,可以说明“小”的重要性。
      其一,1979年,北京市曾一度酱油严重脱销。就这一现象,《市场》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北京酱油为啥脱销》的报道。新闻界的行家这样评价道:一个人没酱油吃,是小事;但首都居民中,有450万人半个多月吃酱油困难,就是大事。一个酱油厂厂房危险停产,可谓小事;但这个厂在停产前的6年中打了35次报告,均因官僚主义而不得解决,就不能认为是小事。消息的作者正是按照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思路去挖掘事实,从源头(酱油脱销)顺脉剖去,终于把它的真相搞清,触及了事实的本质:酱油脱销是官僚主义造成的;在官僚主义者的头脑中,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没有解决。从新闻角度看,记者采取了纵切面的方法,由浅而深,由小见大。
      其二,1979年1月13、14日,香港《大公报》刊登了两张反映同一事件(北京举办新式服装展览)的照片,一张是新华社的,一张是美联社的。新华社的照片,名为《北京百货大楼有服装展览》,拍摄的是个全景镜头,努力想把服装展览概括无余,但读者在照片上却看不清一件服装,而配发的图片说明是:“春节快到了,为了满足人民增添新装的需要,北京市32个百货商店举行了新式服装展览。图为人们在王府井百货大楼观看展示的女式服装”。美联社的照片题为《她们第一次见到旗袍》,则特写了一件旗袍,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作者在图片中说明:“北京一间服装店最近举行时装展览。图为不少年轻姑娘正在注视一袭旗袍的神情。在中国大陆,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旗袍一直被禁绝,该店展出的旗袍为非卖品。”话语虽不多,却句句点中要害。其中“文革”、“旗袍”这几个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词语,更像是一个个窗口展示着无穷的意蕴。
      当然,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简单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说到切口小也并非简单地一“小”就好,这个“小”必须是能折射新闻事件本质含义的“小”,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4、就地取材,从“近”切入
      贴近生活、接近热点,是指新闻角度切入的又一重要原则。
      有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90年代的前几年,西方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但大多数美国人对农业新闻不感兴趣。针对于此,《星报》记者报道农业生产时改换了一个人人关心的角度――食糖等副食品涨价。这一报道的开头写道:“如果一筹莫展的主妇们希望食糖价格停止飞涨的话,那么她们肯定会感到失望。食糖的售价的确在飞涨,今天,主妇们要用70美分才能买得到一磅食糖,而在年初,只要付13美分就足够了……”在这之后,记者详尽地分析了食糖价格上涨的国际、国内原因。从老百姓每天接触的糖讲起,受众非常容易接受。这个案例,无疑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我们的经济报道中,公报式新闻占了相当的比例。在一大堆枯燥的百分比和技术名词的背后,有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呢?如果有,又该选择什么样的切入角度和表现手法呢?毫无疑问,选择平时大家较为熟悉或是比较接近的事物作为角度切入点是非常可取的。
      又如,2000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警惕“电脑犯罪”》。这篇摘自一位普通女工举报信的报道和评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纷纷给编辑部来信来电,表示称赞,中央有关领导也给予充分肯定。这篇报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它不仅找到了一个具有广泛共性的话题,而且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落在人们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母亲关爱孩子这个层面上,舐犊情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从而成功地达到了新闻报道的信息传递和诉求效果。
      当然,新闻切入角度的选择尚有其他多种可研究之处,但就新闻实践而言,以上所归纳的“新”、“本”、“小”、 “近”四原则,应是在新闻报道写作时不可忽略的角度选择原则。只要能做到在落笔之前对这四个原则多加推敲,所写的新闻报道才能言之有物,不辱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2]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启超,媒介批评[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第一现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6]伍建刚,新闻角度试探[J].新闻大学,1998(02)
      [7]王烨,浅谈西方记者对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2(07)
      [8]徐李子,“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J].新闻知识,2004(01)。
      (作者单位:常熟电视台新闻部)

    推荐访问:切入 角度 原则 论新闻切入角度的选择原则 新闻角度的选择 论新闻角度的选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