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9篇

    时间:2024-03-24 08: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菱形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9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9篇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1

    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

    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2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 ,那么 是 的平方根,记作: ;其中 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 ≥0时, ≥0;当 <0时, 无意义;② = ;③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 ,那么 是 的立方根,记作: ;

    (2)性质:① ;② ;③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 ≥0, ≥0); ( ≥0, >0)。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1、多边形的分类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别: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面积计算,即S 菱形=L1_L2/2)。

    (3)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4)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5)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互补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相连两边重点的线段。性质: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_180°;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 。

    4、中心对称图形: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 ,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1、直角坐标系及坐标的相关知识。

    2、点的坐标间的关系:如果点A、B横坐标相同,则 ‖ 轴;如果点A、B纵坐标相同,则 ‖ 轴。

    3、将图形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 轴对称;将图形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 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 轴对称;将图形的横、纵坐标都变为原来的 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第六章 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定义:若两个变量 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 为常数, )的形式,则称 是 的一次函数。当 时称 是 的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列表取点、描点、连线,标出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3、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经过 ; >0时,经过一、三象限; <0时,经过二、四象限。

    4、一次函数图象性质:

    (1)当 >0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上升趋势;当 <0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图象呈下降趋势。

    (2)直线 与轴的交点为 ,与 轴的交点为 。

    (3)在一次函数 中: >0, >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0, <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 <0, >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0, <0时函数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4)在两个一次函数中,当它们的 值相等时,其图象平行;当它们的 值不等时,其图象相交;当它们的 值乘积为 时,其图象垂直。

    4、已经任意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图象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5、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2、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消元的基本方法是: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③图象法。

    3、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4、解应用题时,按设、列、解、答 四步进行。

    5、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看成一次函数,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看成求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

    2、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指的是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3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4

    一、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1、复习一定要做到勤

    勤动手:做题不要看,一定要算,不会的知识点写下来,记在笔记本上。

    勤动口:不会的有疑问的一定要问老师,时间不等人,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而且学会与同学讨论问题。

    勤动耳:老师讲的复习课一定要听,不要认为这道题会,老师讲就可以溜号,须知温故可知新。

    勤动脑:善于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吸收、储存信息

    勤动腿:不要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防止受伤影响学习,但要运动,每天慢跑30分钟即可,报至状态。

    2、初中数学复习还要强调两个要点:

    一要:动手,二要:动脑。

    动脑就是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学会思考,不要拿到题就做,找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体会考的哪个知识点。

    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学就是题不离手,这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并且要坚持住。动脑又动手,才能地发挥大脑的效率。这也是老师的经验。

    3、用心做到三个一遍

    上课要认真听一遍:听老师讲的方法知识等。

    动手算一遍:按照老师的思路算一遍看看是否融会贯通。

    认真想一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题,考的哪个知识。

    4、重视简单的学习过程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方法知识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

    这些看似平凡简单,但是确实老师亲身的体验,用心观察我们的中考、高考状元,其实他们每天重复的不就是老师刚刚说的吗?

    没有宝典神功,只有普普通通。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

    资源可以的话,找几套往届的期末考试题,是自己县区的,其他县区也可以(考点差不多一样的),在规定时间内,摸摸底,熟悉每个章节考的的题型,练练自己的做题效率。很多同学第一次做练习出错,如果不及时纠正、反思,而仅仅是把答案改正,那么他没有真正地弄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也就没弄明白如何应用这部分知识,最终会导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一错再错。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5

    三角形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6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10、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1、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7

    全等三角形

    命题 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

    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一个命题分题设和结论两部分。

    公理: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并把他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

    叫公理。

    定理: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

    确的,并可以作为判断命题其他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

    定理。

    互逆命题: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

    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

    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

    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叫做逆命题。

    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

    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

    理。

    画线段画角 五种基本尺规作图 画垂直平分线

    过已知点画垂线画角平分线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

    形所对的边也相等; ②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

    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①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

    ②判定:到一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3、①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

    离相等

    ②判定: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表示方法:ABC ≌ DEF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No.1 边边边 (SA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2 角边角(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3 角边角(ASA):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4 角角边(AAS)个三角形全等。

    No.5 斜边,直角边 (HL):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8

    勾股定理

    一、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c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b几何语言:如图,在Rt△ABC中,∠C=90o, B a ∠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则有:a2+b2=c2。

    2、勾股定理的证明反映了一种常用数学思想:“面积拼图法”。

    3、注意事项:(1)勾股定理必须在Rt△使用,若遇到非Rt△,则可引垂

    线段“造”Rt△。(2)注意Rt△中告诉的“直角”是哪个,以便准确确定“斜

    边”。(3)在运用勾股定理求边长时,要用到“开平方”运算,一定要指明“边

    长为正”的条件,求的是边长的算数平方根。

    二、Rt△的判定

    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ABC的三边a、b、c满足a2+b2=c2,则∠C=90o。

    ☆“勾股数”:指三个满足a2+b2=c2的正整数,我们称为勾股数。

    ☆注意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只要涉及三角形三边长的问题,都要判

    定一下是否为Rt△。

    三、反证法的步骤:先假设 是正确的,然后通过,推出与基本事实, 或 相矛盾,说明 ,从而得到

    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篇9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 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 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 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 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 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 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 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 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 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 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 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 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 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 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 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 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①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 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 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 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 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 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 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 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 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 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 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 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 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 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 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 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 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 其中是x1 ,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 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 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 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 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 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 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 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f.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 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推荐访问:复习资料 数学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资料 八年级上册的数学资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