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道家修心的诗句 道家思想对课堂管理的启示

    时间:2019-01-13 03:36: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以“道”作为核心范畴,以效法自然、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作为总原则,以“无为而治”为目的,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当下在传统课堂管理思维模式的惯性主导下,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纪律约束,把学生物化成管理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生命本质的存在。教师掌控着课堂,课堂管理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权威主义色彩。而道家哲学的管理智慧是一种高超精妙的管理艺术,被广泛应用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把道家的观点应用到课堂管理,将会促使课堂管理有效性的达成。本研究将从教师应具有的管理人格特质、学生的人性本质、课堂管理的道家智慧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上德若谷:教师管理人格的价值诉求
      
      老子非常重视德,德是仅次于“道”的重要范畴。老子所推崇的德是“上德”和“玄德”,这种德行能滋养万物而不自恃,润化生灵而不居功,哺育一切而无声无形无为。“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51章)这种德行就像山谷一样宽容博大,又像“道”一样趋于自然。教师的人格、德行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元素,对课堂管理影响巨大,教师应该用老子所提倡的“上德”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课堂管理积极有效。
      1.上善若水
      不同的教师人格会产生出不同的课堂管理效果。一个心善仁慈的教师,必定会尊重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相反,一个性格暴躁而又缺乏同情心和风度的教师,他的课堂管理必定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是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这是说,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适其性。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引领者和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仁和谦善,真正做到谦虚、柔和、诚信、真诚,像水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养护学生的性情。对学生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感人,真诚守诺,谦下包容。《老子》第66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教师要用江海般的气魄去包容学生,做到居上谦下,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与学生真诚地进行心灵交流,从而得到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佩和爱戴。
      2.慈爱无私
      爱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没有爱也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管理。老子认为“上德之圣人”不仅要有“上善”,还应该具有大慈,用慈爱之心去接人待物。“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在“三宝”之中,他最重视慈爱之心与同情之感。慈爱是课堂管理最重要最关键的元素,是课堂管理的渠道、灵魂和根本,缺失了教师之爱的课堂管理和监狱无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的爱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每位教师都可以说自己爱学生,但是爱有大有小,有多有寡,能做到对学生完全而彻底的无私大爱却是少之又少,能如“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放光彩”这种写照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13章)教师要像老子所提倡的那样以爱自己的心去爱学生,以珍爱自己生命的心去珍爱学生。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教师的慈爱精神应该是一种超越了道德境界的天地境界。
      3.少私寡欲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每个人都会因自身的欲望而深陷其中。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也不能逃脱欲望的纠缠和枷锁。道家认为人的生存对利益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超越了人的本能需求,老子称此为“私”,名之为“欲”,认为人世间所有的纠纷、冲突,无不是因为人的私心太重、私欲太多造成的。为此,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劝导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减少私心私欲,回归到纯朴自然的本性。“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9章)把金钱名利看得高于一切,不择手段地攫取,只会辱没名声道德,威信扫地。教师的职业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不能把自己混同与一般社会人,如果把自己因为欲望和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压抑和苦闷带到课堂管理中,势必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仔细倾听两千多年前的智者老子对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宁静、确保固有的纯净与自然的真情呼唤,会得到很多生命的启迪。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少私寡欲、崇俭抑奢的古训,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多一些理智真诚,少一些浮华虚荣;应有豁达开朗、逍遥开放的生命情怀和淡泊宁静、知足不争的生活旨趣,以至达到空灵洁净、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二、道法自然:学生人性的本真归属
      
      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是物质运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法则。所谓自然,就是让事物依照本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要以外在的力量去干预它、约束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天道”取法自然,“人道”取法天道,即是说管理社会的法则和规范也应遵循事物的规律,顺应人的本性。
      1.把学生视为自然人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幸福,在这一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课堂管理对“课堂人”也有着不同的人性假设。其一是“工具人”,这是一种物化意义的人,视人为物,完全不顾学生的情感感受。其二是“幼稚人”,这虽然关注到学生生理成长和安全的需要,却将学生视为“不成熟、不平等、不主动”的人,处于逆来顺受被控制的地位。其三是“问题人”,这种假设表现出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把学生推到了“正常人”的对立面,其实质是一种人性本恶的观点。[1]而道家的人性观是建立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性即生,是人生之初;道是始,是宇宙之源。人性由道所生,得宇宙的本根“自然”,人性中既无仁义,也无情欲。道家的人性观高扬人性的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不是纯粹的生物性,而是天性。倡导人性,便应当追求纯朴,回归自然。学生是自然人,学生的人性也应当是一种自然的本性。课堂管理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人性,创造利于学生自然成长的环境,满足学生的自然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然发展。
      2.把学生视为独立意义的生命个体
      传统的课堂管理看不见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学生在冰冷的管理规则中只是一个被管理的物体,学生的生命本质被无情地漠视,学生的生命需求被湮没。课堂管理是直面生命的活动,生命是课堂管理发生的原点。每个学生的生命对他们自身来说都是独一无二非常珍贵的生命个体,课堂管理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任何偏离生命原点的课堂管理都不是真正的、有效的,而是对课堂管理的异化。道家的生命观认为,“道”是宇宙的始基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道法自然,道化生万物,而万物内含道的德性;另一方面,万物无论是从其诞生、发展还是消亡都应该遵循“道”的运行法则,体现“法自然”是“道”的本性,任性自在,自足其性,得以自然之存在与发展。这势必要求人们尊重“道”所赋予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生存权利,珍视生命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中焉。”(《老子》第15章)在“道、天、地、人”四者之中,把“人”摆在“居中”位置上。在课堂管理中,我们要尊从生命价值的无上地位,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发展,使学生的生命日趋走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合理而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使每个身处课堂管理中的个体都焕发出光彩,使生命的能量得到增值、提升和扩展。
      3.追求自由和谐是学生人性的本质需求
      自由是人类自有思想以来的终极追求,生命的自由被历史上的思想家所歌颂吟唱。儒家的自由是入世者在苦苦求索后的理想之境,墨家的自由是驾驭外物的科学追求,而道家的自由则是生命天马行空般的诗意吟唱。[2]自由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的天性,但是人的本性却被很多因素人为地捆绑和束缚,而无法获得自由。卢梭说:“人虽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中。”传统的课堂管理过于强化用制度规范去约束和控制学生,把学生操控在无情的规条之下,强调整齐划一的规则和模式。这样的课堂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而是让学生为了课堂秩序而存在,不是让课堂管理为学生服务,而是课堂管理驾驭和控制学生。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释放学生的天性,回归到自由的本性。只有当学生的生命自由得到了彰显,学生自我意识到自己是做为一个完全而被尊重的人的存在的时候,课堂管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高度。
      
      三、无为而治:课堂管理的至高境界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为,不妄为。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是顺应自然、率性能动的有为,在课堂管理中也要以“无为”生成“有为”,体现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1.善行无迹的管理艺术
      道家的基本精神倡导顺任自然之道而无为处世,主张个体由内向外地自然生长以完善人格,使其自然而然地生养上德、上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教育对象,顺其本性,从其自然,把教育对象置于自然状态,顺性而教,自然无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体悟、内省、自修、渗透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老子》第27章)课堂管理要学会成功于无形,领导于无形。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师、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管理的生命主体。生命的动力源于生命本身,有效课堂管理的动力不是源自教师的管束,而是源自学生的自觉主动。作为人之集约化和职能化的成长环境的课堂,为了发挥其课堂管理功能的最大值,其任何举措的目的均应是推动、保护、激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要改变事无巨细一人独揽的做法,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管理过程中的主人,将课堂管理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自觉管理的过程。
      2.柔弱处上的弱用策略
      任何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展之中,是未成熟的生命个体,犯错误的频率更高。但很多教师却不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对破坏纪律、不遵守规则的学生轻则好言相劝,重则批评指责。特别是对那种屡教屡犯、任性叛逆的学生更是以恨铁不成钢、怒不可遏,甚至动用体罚。这样的做法只是教师激动情绪的宣泄,对改变学生的观点态度毫无作用,反而更滋长了学生的叛逆和怨恨。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76章)。柔弱和刚强是事物表现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很多教师却易于陷入一面之偏的错误。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对犯错误的学生应以讲明道理为主,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不要一味严厉训斥、刻意催促,而需要心灵的期盼和呵护,是下意识的关注,是无声的诱导,是长久的牵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不带功利性的,是集爱心、信心、耐心、细心、诚心、痴心于一体的博大和深沉。这种看似柔弱的教化却最有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43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更具有生命力。只有真正做到以柔克刚、守柔用弱,才能使课堂管理达到有效的目的。
      3.施行差异管理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对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与尊严。每个学生既是完整的、全面的,又是具体的、独特的,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万物蓬勃生长,最终都要各自返回它的根本,复归于生命。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自然生长规律和自己的生命本根,要顺应自然法则,就要尽量提供尊重个体差异的环境,施行差异管理。“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3]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经验。课堂管理应重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短则短,性长得当长,大力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统一。“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4]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不可再造的价值主体。在课堂管理中,如果我们无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个体的独特发展,将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特点的学生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塑造成同一规格、同一类型的“产品”,[5]就是扼杀学生的独特自然天性,违背学生的自然生长规律。想要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必须重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树立承认、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品质进行区别对待。
      4.治班级若烹小鲜
      在现实的课堂管理中,我们总是用很多硬性的、毫无人情味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和控制学生,想把学生框套在自认为“正确、正常”的轨道里。各种条款上至校规校纪,下至班规班纪,名目之繁多,花样之翻新,让人眼花缭乱,更让人触目惊心。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天罗地网”之下,就如同随时会被鱼钩钓起的鱼、随时会被猫抓住的老鼠,整天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荏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60章)反对人为地制造出规范去限制人的行为,束缚人的本性。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虽然制定了这么多的制度规范,但还是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可见“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65章)管理课堂就如同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爱护学生的生命意义,让学生很少体会到“被监视”“被控制”的感觉,而是发现和找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幸福、自由。课堂氛围应该是和谐愉悦的,让学生在这里感觉如沐春风、如淋春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李森.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
      [2]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4]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
      [5]王攀峰,张天宝.尊重差异: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7):11.

    推荐访问:道家 启示 课堂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