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社会工作介入预防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犯罪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1-06-11 16:03: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内卷化等特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致使其中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其在预防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犯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预防犯罪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3.020
      [中图分类号]C913.5;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3-0103-04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界定
      流动青少年作为流动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居住在城市中,但是不具有生活地户籍,年龄在 14 — 25 周岁,处于没有进一步就学、没有稳定工作状态 6个月及以上的城市常住青少年人群”[1]。但也有学者将年龄范围界定的比上述年龄阶段要宽泛一些,例如李锡海等认为“流动青少年主要是指年满 6 周岁不满 25周岁,随父母由农村流入城市或进城务工和游荡的人口”[2]。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中有大量的低于14岁的流动青少年儿童,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方面倾向于后者,而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概念,就是在上述概念中的青少年人员或者流动人口前加上“少数民族”这个民族文化特征即可。
      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学者的界定较为统一,即流动到城市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而在城市实施的各种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由此,也可以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犯罪界定为:居住在城市中,但是不具有生活地户籍,年龄在 6 —25 周岁,处于没有进一步就学、没有稳定工作状态6个月及以上的城市常住少数民族青少年人群,在城市流动的過程中所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群体的特征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是城市流动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他们在城市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通过相关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对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流动性强。流动性强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一大特征之一。由于年龄不大,加之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于外出工作行业的选择不定,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在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在寻找工作以及在工作岗位上难以较为持久地进行工作,从而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甚至更换行业,这些都导致他们在城市内或者城市间不停地流动,从而使得他们表现出了流动性更为频繁的一面。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新一代流动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在于体验城市生活,而且新一代流动民工大多是在没有家庭经济压力的条件下外出打工的,在工作选择上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与自我意识的表达。”[3]当前城市流动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城市中寻求的更多的是发展,而非生存的问题,所以这些也造就了他们流动性强的一面。
      2. 文化程度低。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结合实地调查来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过早的辍学外出打工,他们受到的教育时间过短,造成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而来到城市之后,他们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几乎为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城市流动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程度较低,使得他们接受城市社会规则尤其是在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困难度,他们在面对和处理一些矛盾纠纷时,往往倾向于采用非正规甚至非法的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人际交往内卷化。“内卷化”( involution) ,英文原意为内卷、内缠、纠缠不清的事物,又译为 “过密化”。这一概念起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 提出,其用 “内卷化”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即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4]。由于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生活的人际交往上呈现出内卷化的现象。他们的人际交往主要以“圈内”的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同伙为主,同其他的非少数民族流动群体或者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较少,即便有一般也呈现为隐形的地下交往模式。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的内卷化,使得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除了同事伙伴之外,难以从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情感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处境表现出孤独、寂寞和无助的特点,这些因素都是诱发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潜在诱因。
      4. 民族性与宗教性。与其他的非少数民族流动群体相比,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民族性和宗教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通过服饰、语言、外貌特征以及其他的一些生活习惯来表现。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据“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八城市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主要是:抢劫(33.3%),盗窃(29.4%),故意伤害(12.2%),聚众斗殴(6.4%)和抢夺(5.9%);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交友不慎(41.1%),家庭环境不好(25.4%),性格脾气不好(22.9%),抵不住物质诱惑(21.8%)和生活空虚(15.3%)”[5]。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有关研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体系缺乏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来到城市后,原有的家庭以及学校对其监督和约束力在急剧削弱,他们所受到的监督主要来自于工作方面,其他方面的监督较少。同时,由于流动性强的原因,使得城市相关机构部门也难以构建起对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的有效监督体系。此外,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多游离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就存在管理死角,往往是一些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地,很容易使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少年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沾染各种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少数民族 介入 途径 流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