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

    时间:2019-05-12 03:28: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被实践、深化与创新,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流程与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教学实施中受条件限制,产生了诸多问题。文章结合《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1],要实现该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实现该培养模式的微观要素是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赵志群博士、姜大源教授等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即按照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课业设计的程序开发的方法已被广大高职教师接受和运用,其成功开发的案例较多。但基于目前高职现状,在师资、设备、环境等方面尚难以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教学实施难以达到课程开发的预设条件,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
      《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作为南通纺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开发建设的36门课程之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属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检测与经贸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国内高职院校首次按照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开发并实施的纺织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课程,目前已实施两届,在教师观念转变、师资结构调整、工学一体化教学场所设置、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该课程为背景,试图系统梳理工学结合课程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实施该类课程提供借鉴。
      一、课程开发概述
      本课程学习借鉴了赵志群博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课业设计的开发程序[2],参照了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包含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载体选择的系统化三个层次的含义[3],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工作三个系统化”开发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理念与方法,即基于工作迁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成长性的学习情境划分和基于职业资格性的学习情境设计三个系统化。
      在“工作”导向下,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前期行业调研和工作分析,确立了“一平台、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即按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职业小向确定专业方向,本课程为纺织品检测与经贸方向专业核心课程。
      学习情境划分如表1所示,由该表可看出,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纺织检测类课程学标准、讲操作的知识构建方式,将复杂的标准体系揉合提炼,创新性地按照纺织品销售区域及其对应的标准划分情境,以符合实际工作。在具体情境设计中,依靠不同层次的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职业资格确立各情境学习目标,依据该工作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选取教学内容,以检测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以职业资格的考核要素和标准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以工作建基课程,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此外,配合本课程的实施,配套编写了任务驱动性的引导文、任务书、工作页、自测题、PPT及丰富的学材(教材),整理了大量的标准、图片、文章、视频,形成了丰富多彩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库,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学。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
      1.消除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室与实践场所的壁垒,大力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所。根据课程要求,仿照纺织品检测企业实际设置对原纺织品检测中心进行改进,购置本门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设备,如纺织品甲醛测试仪、纺织品pH值检测仪、汗渍色牢度仪、摩擦色牢度仪等,按要求布置好。同时结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在检测中心设置一间多媒体教室,备有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学习用品也是活动的便于学生的分组组合。由此学生可以方便地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展示成果,也可以及时方便地实施检测方案。
      2.校内主讲与校外兼职构成教学团队。对于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所需检测设备的价值昂贵,暂时未能配置,以及校内老师在部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检测实践经历,所以实行部分内容在检测企业现场授课。检测企业一线专家检测经验丰富,操作规范,由校外检测企业专家作为兼职老师直接给学生授课,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经历,切实加强实现学生与实际工作零对接的能力,为就业提升竞争力。目前,本课程20%的内容由兼职老师实施教学。
      3.教学内容按情境拓展。学习情境一完成后,在学习情境二标准体系中存在重复的检测项目,不再在课堂中实施,由学习小组制定出检测实施计划方案经老师认可后,课外实施。对于第二个情境中实施时间长的检测也将在课外时间继续实施。而且基于第二个情境中所接触的标准特性,学生必须设法查阅读懂相关的英文标准,又强化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一种促进与激励。
      4.考核形式多元化,凸显多种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考试模式下学生尽管也能通过考试并进行检测操作,但不会工作,不能完成具体工作任务,难以达到高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因此,课程的考核不再是传统的“理论考试+单项技能操作考核”,而应遵循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或实际检测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来进行考核,不仅考核专业能力(知识),还应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由此,学生的课堂表现、工作页完成、检测报告的设计撰写、理论部分的测试、学习成果的展示、学习场所的卫生保持与打扫、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都可以成为考核点。
      对于考核中的理论测试,将本课程的内容结合世界知名检测公司对新进员工的上岗考核特点来出题对学生考核。对于答辩考核,学生随机抽取一块织物,由2-3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分别提问,学生按要求回答,并随机抽取检测项目对所得织物进行现场检测操作演示,由专人做好答辩记录。对于答辩考核这一环节要求每人必须通过,未通过者应申请重新答辩。上一学习情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并鼓励优异者申请提前答辩,由此也可发挥这部分学生的能动性,可以起到帮助学习困难者、辅助指导者的作用,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在纺织品检测中心开放管理中的作用。   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在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所后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按照设计的预期去完成学习任务。然而,班级人数过多,相应每组的人数也较多,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吃“大锅饭”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班级人数应适当少些,控制在30-40人较好,每组在5人以内较好,或是适当增加设备台套数。此外,考核环节要进一步改进,避免“漏网之鱼”的出现。
      第二,此类课程的实施以专兼职教师组合教学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基于每位教师教学能力、实践经历程度的不同,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但在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上也应有所跟进,实施柔性、灵活化管理,可以确保始终是以稳定的2-3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来实施教学。且通过兼职教师的一线现场授课,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熏陶,得到了真正的磨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在情境实施中,部分检测耗时长,课堂时间不足以完成完整的学习任务。因此应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纺织品检测中心开放式管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更好地完成检测任务。建议安排考核优异的学生承担起课外开放式学习的指导者、维护者的角色,并可以考虑与勤工俭学岗位连接。
      第四,在网络实施部分内容中,互动环节存在较大缺陷,很多模块的内容学生能轻易地采取拷贝粘贴而抄袭,因此这一模块应加以改进,且适宜安排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分不同批次在题库中随机抽题在线完成,进行点评。
      第五,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英文阅读和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报告、实施检测等,学习(工作)量大,因此每学期此类课程安排应合理,不宜过多集中于一个学期,否则易造成疲惫心理,反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
      第六,授课方式及考核模式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中的工作量减少,但课外工作量显著增加,备课的细致充分程度相比传统课程大幅增加,考核工作量也相当大,在一些量化细节上还需改进与探索。同时,此类课程也鞭策授课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步伐,深入企业实践,与企事业一线接触,不断学习实际工作。
      四、教学成效
      本门课程通过两届四个班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总结和改进,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成一种启发、鼓励式的学习,其内在自发的紧迫感能很好地驱动自我主动学习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凸显团队也少不了个人,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沟通交流更多,学生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方式能真正学习到实用的知识,能学会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工作。学生的自信心也普遍加强,消除了空虚迷茫、无所事事的内心状态。
      参考文献:
      [1] 焦新.明确办学定位 坚持校企合作[J].中国教育报,
      2010-04-13.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
      (4):66-70.

    推荐访问:工学 高职 教学设计 实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