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

    时间:2019-01-02 03:28: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精力耗竭、热情减退等现象,这就是学习倦怠。而大学生就具有学习倦怠,在学习上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为了解决和改进这种现象,我们对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从影响因素中得出相应的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习倦怠 成因 情绪
      
      一、引言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首先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助人行业中工作人员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身体疲劳、情感耗竭、对待服务对象不友好的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之后,Maslach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他的这三个标准也就成为倦怠研究领域的黄金准则,其后的对不同领域的倦怠界定和测量大都是根据这个定义演变而来的。台湾学者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表现出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一种状态。连榕等(2005)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而目前使用较广的一种定义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从国内的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有学习倦怠现象,对大学生的调查也表明其倦怠得分在中等水平。这些结果都说明我国各阶段的学生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而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少,尤其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其产生原因、测量、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因此这类研究也是必要的。
      二、学习倦怠的成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人际主观感受将无形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倦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适应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的责任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并进一步影响其对学业的成就。某些学生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如对自我的评价低、自信心缺乏、较低的自我判断等)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倦怠。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明显,因而缺乏较好的人际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同伴支持。
      (二)学习压力
      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倦怠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产生的,也可能是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产生的对学习的一种对抗、否定、无所谓的态度,表现的一种消极的行为。
      (三)成就感低
      学生在学习上的低成就感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觉得学习大学课程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常有空虚无聊感;二是学生感到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时,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学习倦怠的前两种症状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丧失理性和学习动力。
      三、讨论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总会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然而,这其中学生的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缓解不良情绪。
      (一)情绪变化规律
      情绪(Emotion)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一个以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外部表现(Emotional expression)和生理唤醒(Physical arousal)三部分组成。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有其发生发展的特定规律。首先,从季节上,每年春季和岁末年初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导致自杀率上升。其次,从学年阶段看,第一年,由入学适应不良、专业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第二年至第三年,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为多数;第四年,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较多。最后,从人群、地域分布上,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与家境较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变化大,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
      (二)大学生的情绪调控
      Cicchetti认为情绪调节是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因素,通过这些因素,情绪唤醒被再定向、控制、调整和修正,从而使得个体在情绪唤醒情境中适应性的生存与行动(1991)。Eisenberg认为情绪调节是抑制、加强、维持和调整情绪唤醒,从而来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1997)。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的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我国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对情绪调节的解释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通过对情绪调节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情绪调节就是合理地降低自己的负性情绪,提升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削弱负性情绪的消极影响;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正性情绪,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正性情绪,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正性情绪过度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1)大学生通过个人挑战类项目的体验能克服失败的恐惧和逃避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形成高峰体验。借助成功,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帮助学生延伸自我,突破自我设限,建立充分的自信;(2)双人协作项目能改善心境,培养大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鼓励的品质;(3)团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成员在面对问题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沟通。心理拓展训练是以自然环境为主,通过特定的项目设置(包括项目设定的环境条件及项目规则)及培训师的合理引导,被试者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自我超越,形成高峰体验等,然后再进行反思、分享、再应用的过程来促进被试者心智的完善和建设的一种活动。
      不同情绪稳定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达到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情绪稳定程度低分组学生之学习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程度高分组学生之学习倦怠程度。所以情绪因素在学习倦怠中的作用较大,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现状,首先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永鑫,吴正明.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学科,2005,(2).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推荐访问:倦怠 浅析 现象 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