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溯源

    时间:2021-07-11 12:01: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初创时期、“文革”时期、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期和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时期。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新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演变轨迹,也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刘颖(1975- ),女,山东平度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天津 300222)盛子强(1969- ),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资助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K14-54,项目主持人:曹晔)和2014年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课题“送教下乡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4WT005,课题主持人:盛子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0-0005-04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指导思想,用了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教育格局。总体来看,伴随着基础教育从文盲充斥到全面普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正迈向现代化体系建设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明确了“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教育方针。按照《共同纲领》的要求,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统一改称技术教育。1952年通过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实现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整顿提高,改造旧教育。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改称技术教育,凸显了技术立国的意图。同时,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学习前苏联经验,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支持工业化的技工教育,从此形成了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两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总的来看,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教育落后,80%的人口为文盲,职业教育非常弱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任务是普及文化教育,扫除文盲。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的比例较低,从1949年的中等技术学校561所、在校生人数7.7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728所、在校生人数48.2万人;技工学校数也从1949年的3所、在校生0.27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144所、在校生6.66万人。
      这一时期,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以工业为主的中等技术教育。发展技术教育首先要普及文化教育,积极开展技术教育。同时,调整、整顿职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制度,为新中国城市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职业教育
      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四五年时间就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1957年的整个国民收入中,国有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产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①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快速发展,学校数和学生数明显增多。
      1957年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出于自力更生的目的,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以及赶超英美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期,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批农民进城,农业劳动力减少,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为此,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1963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决定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许多城镇职工返乡务农,充实了农业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③
      这一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贡献是:在农村办起了农业中学或职业中学,改变了农村没有职业教育的局面,优化了农村教育结构,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初的设计是走合作化的道路,即从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1958年,提出了要发展集体经济性质的人民公社这一理念。出于农业大生产对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就业升学的需要,1958年江苏省农民自办农业中学,招收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一年内全国建起了两万多所农业中学或职业中学,招收200多万学生,彻底改变了农村地区没有职业学校的现状,优化了农村教育结构,使大量难以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掌握了一技之长。许多农业中学建立了试验地,形成了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后回村迅速推广的局面,实现了产教结合,极大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发展。至此,中国职业教育遍布城乡,初步形成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构建起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

    推荐访问:溯源 新中国 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