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当代史语境中的“出身”话题

    时间:2021-07-10 20:10: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地下活动时期,重保密,从来没有填过什么表格。
      1949年以后,则不知填过多少张大同小异的表格。
      表格上必有两栏:一是“家庭成分”,一是“个人出身”。
      前者是填写家庭从属的阶级阶层,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工人、职员、教员等。
      后者是填写个人原先的社会身份,如学生、店员、工人等。
      如果家在农村,经过土改,划过成分,那好办,照填就是。如未经土改,就须依家庭在当地“解放前三年”的经济地位(财产占有和收入情况,有无“剥削”),估算出相应的阶级或阶层。家在城镇的类推。一般以中共中央1933年在苏区划分阶级成分的政策和1947年在解放区公布的《土地法大纲》(后来有了政务院公布的《土地改革法》)做主要参照。
      个人出身则指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机构、团体即泛称“参加革命”之前的社会身份。
      这样的表格填写,在党的人事、干部工作中,十分重要,这是建立单位人员个人档案之本,之始,也是审查干部,使用和提拔干部的基本依据。审查干部往往是从审查档案切入的:对照不同时期填写的档案,从中发现矛盾,包括空白的年月,提出疑点,要求被审查者说明,从中寻找并追问隐瞒了的问题。
      这样一看,表格对每一个个人的重要性,那就更不用说了。虽不能说一表定终身,但对你家庭和个人的来历的确认,乃是你在亿万国民、茫茫人海中的定位,在错综复杂、敌我参差的现实社会中,判明你原来置身于什么政治经济地位、处境,属于按革命形势划分敌、我、友的哪一营垒,是“从旧的营垒中来”,还是党的“基本群众”?
      因为共产党干革命是讲究阶级路线的,阶级路线决定了依靠谁,团结(联合)谁,打击(消灭)谁。这还不重要吗?
      
      在这一社会定位模式当中,在成百万成千万甚至上亿人次(这不是夸张,这一格式扩展到户籍登记,就是成百亿人次、户次)的重复中,“家庭成分”和“个人出身”有时成了“家庭出身”“个人成分”……总之一样,都是基于阶级阶层划分的政治需要。
      20世纪70年代初,因写《出身论》而遭枪杀的青年遇罗克,其文针对的就是当时主张“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唯成分论”——“血统论”,据理力驳而罹难。遇罗克和他的论敌所说的“出身”,就都是指所自出的家庭属于什么阶级成分,不过在文革初期青年学生大辩论的语境中,更侧重于家庭(家长,户主,老子娘)的政治身份,当时社会上已出现了“红五类”“黑五类”之说,就是以“工人,农民,下中农,革干,军干”注1五类子弟,相对于“地,富,反,坏,右”五类子弟的分明的壁垒,是从1963—1964年开展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在大中学校大力贯彻“阶级路线”所形成的。这可以说是大中学校的文革(教育革命)的思想、组织准备,至少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身云云,在1949年共产党在全国掌权以前,人们有时也用这个词语,但没有像后来那样成为热门的政治用语。如在城市居民特别是上层人士,包括历来所谓的书香门第的意识当中,自然不可能没有这个概念,但远不像后来那样突出。一般在谈婚论嫁时讲求“门当户对”,有所涉及罢了,不过那往往是作为富裕程度和文化程度以至道德表现综合考察的一项指标,不是仅仅看重当官或有钱,一般也并不突出地强调“出身”。
      这在左翼的革命者看来,正是旧社会的统治者——统治阶级,一方面实际施行着阶级统治,一方面则故意模糊阶级界限,麻痹以至窒息被统治者的阶级意识的缘故。
      我在那样的旧社会,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回忆1949年前,从书面上得知“出身”两个字,却是从“赐同进士出身”一语来的。科举未废的1000多年间,科举出身是那时士子——读书人的青云之路,进入社会中上层的正途,恩赐和捐班则是补充。在旧社会——我们知道那是“阶级社会”,而且是等级分明的社会。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会上还给读书人留下这么一个晋身之阶。这个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在它之前,从西晋到南北朝,先是大封宗室,典午家族垄断政权,酿成“八王之乱”,又因特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其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科举制可以说是对前朝依倚豪族排斥寒门的纠偏和补救。
      毛泽东自述他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重点选择了阶级斗争说和社会革命论。他把阶级分析当作主要的以至唯一的方法论。他要唤起被压迫阶级,去推翻压迫者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成功地组织了这一场武装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进了城,执掌了全国政权,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建立了共产党领导和代表的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他从来没有批评过“打江山的坐江山”之论,只批评了“八旗子弟”的没出息,郑重提出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任务,要解决“三分之一政权不在我们手里”的问题,进而揭橥要彻底解决问题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旨在保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上引那一副代表“红色”血统立言的对联,正是由这一系列的理念、政策和战略部署推演或说派生出来的。时过境迁,“红五类”已不见称于世,当时“红五类”出身,标榜“根正苗红”,现在早不闻有根正苗红的“工二代”“农二代”“兵二代”,只剩“红二代”一枝独秀,揆情度理,他们才是“根正中的根正”“苗红中的苗红”了。
      
      马克思吸收前人成果,建立了自己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但我们中国同志很少是从马克思那里取的经,而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二手货。
      至于像我这样的后来者,直接接受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以及阶级分析方法的教育,则来自中共领导人的讲话、指示和党课讲授。成文的经典性教材,或因我孤陋寡闻,记得只不过以下3件,依我拜读的次序,先后是:
      一、刘少奇《人的阶级性》。
      这是一篇一两千字的短文,不知收入《刘少奇文集》没有,如收入文集,不知有无改动。

    推荐访问:语境 出身 当代 话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