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加快经济发展,推动文明演进

    时间:2021-07-10 20:03: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考展望】
      现代化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关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和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的试题量和分值明显增加,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区域。突出中国经济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的必然趋势和经济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2009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高考卷中都有所涉及。在2010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同学们对本专题要多关注下列一些问题:古代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与“三农”状况;西方工业文明扩张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主要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命运;现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成就及其认识等。预计2010年高考历史内容考查形式上,本专题可能会以材料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包括图片材料)呈现,主观题可能以综合考查为主,纵向考查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经济变迁,也有可能将经济发展与同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等结合起来横向考查。
      【知识梳理】
      
      1. 古代中国自然经济下的农耕文明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仅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农业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灌溉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要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农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农业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成是立国之“本”。
      (1) 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
      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从石器农具到木制耒耜再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汉代以后普遍推广。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并不断成熟。
      (2) 土地公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邛私田和地主出现?邛封建生产方式产生?邛各国先后变法?邛春秋鲁国“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邛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邛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邛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使土地买卖合法,加剧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
      (3)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技术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它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等特点。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因而历代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 固守本业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内容就是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早中期积极作用明显,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但到中后期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出现“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现象,一定程度加速土地兼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1) 欧风美雨传送西方工业文明
      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随着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急需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因而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同时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鸦片战争以后,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和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等,这一切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的工业文明。
      
      (2)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商品比战前成倍增长。由于洋货多为机器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导致洋布畅销,使中国东南沿海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这表明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用了30年时间,在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在经济工业化方面,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军事)和轮船招商局(民用)等。这场运动最终未能使国家走向富强,但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化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使清王朝开始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浪潮,其创办的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刺激和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势力扩张。
      (4)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艰难
      中国近代工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同时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以及爱国之心的驱使,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和五大阶段。晚清时期包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生和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两个阶段;中华民国时期包括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的短暂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年)的萎缩与困境三个阶段。但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实业救国”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要发展,就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
      3. 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设想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会议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 “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着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鞍钢公司、长春一汽等企业的建成投产,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其间还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曲折与成就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当前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1958年的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左倾冒进,盲目求快,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最终酿成三年经济困难;而十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更是处于崩溃边缘。但在这前后二十年中,我国在钢铁、石油、电力、铁路等工业方面也获得巨大成就。
      (4) 新时期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成就举世瞩目。在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超过农业;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先后建成。
      【问题延伸与重难点突破】
      知识整合和专题归纳之后,可以再从不同视角出发,打通专题之间的知识通道,延伸问题和放宽视野,以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如在复习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历程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
      【创新演练】
      近(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工业化,谋求实现国家近(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是先进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与成就突出表现在民国初年(1912~1919)、“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新时期(1978~1999)三个时期,结合三个时期的工业发展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在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外交国际化方面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2.较之民国初年,建国后我国工业布局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并从历史角度全面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工业经济发达的原因。
      3.结合专题内容,纵观古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工业文明历程,我们能得到哪些规律性的启示和认识?
      【参考答案】
      1. 工业化:总路线制定和“一五”计划实施与完成。民主化:一届人大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外交国际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 趋势: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布局日趋合理。原因:明清这里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分解较早;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洋务运动中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多集中于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开放区也多集中该地区。
      3. 启示: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提;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的重视和鼓励政策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积极推进改革与开放是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其发展的理论指导等。

    推荐访问:演进 经济发展 加快 推动 文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