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略谈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发展

    时间:2021-07-06 00:01: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唯物史观视野下,改革开放实现了基于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层面、意识层面、结构层面的突破。从生产力到社会政治结构三个维度的层层决定过程中,笔者试图在生产力及其决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政治主体三个方面寻找政治发展的动力。
      Abstract: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d marked results. In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based on the technical level, the awareness level, the structure of a breakthrough. From productivity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layers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 tried to decide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and its economic ba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to find three aspects of political subject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唯物史观 改革开放 政治发展
      Key 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tical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杨雄(1985.10-- )籍贯湖南益阳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一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36-02
      
      一、改革开放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三个层面突破
      
      1.技术层面:政治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中,政治决策由经验到科学,参政方式由一元到多元
      长期以来,我国决策方式基本上属于经验型决策,决策过程简单,信息处理量有限,个人意志对决定的形成起根本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由经验上升为科学,成为新时期政治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决策方式和方法,使决策过程初步实现了程序化、制度化,决策手段逐渐实现科学化。伴随领导层决策机制改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发展。其一,政治体制改革通过选举制度的完善,全国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和发展,这是传统政治参与一元方式的完善。其二,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的产物。2008年,我国网民总人数达1.62亿,网络涉政事件汇聚大量人气。对此有些作威作福的官员惊呼:“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没有这么多麻烦”①,可见网络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着变革性的作用,这是基于技术进步的新型参政方式的发展。
      2.意识层面:参政意识实现由权威的“神”化到人民当家作主的世俗化,民主成为政治发展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文化影响久远的国家,广大民众始终将自己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将全部希望和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明君”、“贤相”、“清官”身上,新中国建立后一度出现神化领袖的政治权威。这种权威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个人魅力型”权威相类似,民众对这种权威的信仰和服从完全是个人化的,是一种典型的个人崇拜。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展开,人们认识到,政治权威是人,不是“神”。民众长期被压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被唤醒,中国政治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世俗化的趋势。
      3.结构层面:政治制度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飞跃,形成人治寓于法制的新局面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法是道德的附庸,即人治代替法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照搬苏联的模式,不重视民主和法治,实行高度的人治,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阿尔蒙德指出:“这些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合法性从个人身上转移到政权上来。”②自从80年代初以来,我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作用、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确认“法治”概念,见证了由人治向法治的飞跃。同时,法治体系中仍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人事部于1988年10月提出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案第15稿,系统提出了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并进行了试点。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到1997年3月26日人事部出台《关于建立国家公务员申诉案件备案的通知》,再到2005年4月27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历时多年的公务员制度推行工作在全国各级政府机关稳步展开,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年富力强又懂得现代化建设专业知识的人才陆续充实到各级决策机关。法和制的确立使决策机关集民智和受民监督更有力有理,这样也就形成了人治寓于法治的新局面。
      
      二、从生产力到政治结构的三层维度
      
      1.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指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③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④胡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也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迈上大台阶,这股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2.经济基础决定意识结构
      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⑤在人的生产实践中,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活动,经济基础决定意识结构。从我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在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时间,我国片面追求“一大二公”,逐渐形成了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及以此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在意识结构上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神化的政治权威。
      3.意识结构决定社会政治结构
      “这些始终真正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⑥正如马克思上述论断中指出的,谋得一定地位的社会阶层和集团,以意识形态为中介,把自己的出于维护自身物质利益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社会时,社会的政治结构也应运而生了。政治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但这种受制和决定是通过意识结构完成的。⑦以改革开放中政治发展为例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指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部门职权利益化的倾向,造成一些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加剧了部门、行业和地区的保护主义。”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基于物质利益的争夺,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保护。这种意识结构决定了必然要对这种政府机构强行改革,并促进政治发展。

    推荐访问:唯物史观 中国 视野 政治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