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俞可平,一个学者的发现和预判

    时间:2021-07-05 12:03: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他的一篇短文,引发了一场大范围讨论;他发起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项,让“创新”第一次在政治范畴内成为地方政府的热词;他力辞高官,只为回归大学专心做学问。他叫俞可平,原中央编绎局副局长,现北京大学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历史·哲学·政治
      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俞可平考取了绍兴师专政史系。作为政史系的文科学生,俞可平很快显现了他的不同,他旁听了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等课程。三年后,他成为了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后来,俞可平又对政治学产生了兴趣。“当时的我,内心总是涌起一种充满豪情的责任感,觉得自己总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他和导师探讨自己的理想,导师告知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农家孩子:你所理解的责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通过摸索,去推动知识的传播;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前一种通过努力都可以实现,但后一种,推动社会进步,那是思想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1984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得知这个消息的俞可平放弃了在厦大留校任教的机会,决定报考赵宝煦教授的博士生。与前两次选择专业方向不同,这次,他有了自己的判断:“改革开放拓宽了我的视野。当我从厦大哲学系毕业时,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我觉得在中国现实社会中,了解了中国政治,就相当于掌握了中国社会的钥匙。”
      从历史到哲学再到政治,俞可平涉及了联系最紧、区别又很大的三个学科门类。这段求学经历,为他储备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他为自己日后所从事的研究准备了三样武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分析,政治的远见。
      俞可平成了赵宝煦教授的关门弟子。入学一年后,俞可平向赵宝煦教授提出要转变研究方向,放弃国际政治学转而研究中国政治,并且是中国现实政治。导师不解:国际政治是和海外联合培养的,有许多出国访问的机会。中国政治比较敏感,干吗要去这个禁区闯荡?俞可平对导师说: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者,应主动参与到改革当中去。
      俞可平开始专注于中国现实政治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参考了当时国际流行的学术名著,用系统分析法、文化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和工具,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
      博士毕业后,赵宝煦教授打算让自己的得意弟子留校任教,但正好中央编译局当时要加强政治理论研究,几个理论家便向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发出了邀请。俞可平被几位理论家的诚意打动,便去了中央编译局。
      希望做一个发现者
      俞可平选对了地方。中央编译局是中央的直属机构,能站到中国政治的最前沿。它又是以翻译研究为主的专业机构,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理论家和学者。俞可平到来的时候,中央编译局正面临一场转型,从单一的翻译机构向兼顾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智库转变,这种大环境给俞可平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1990年,已经升任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的俞可平发表了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他在文中将人权和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人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而在一些国家人们对人权则一直缄口不语。“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招致了许多批评。但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一个学者,必须要有闯禁区的勇气。”
      一个部委的领导找到俞可平的分管领导说,俞可平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鼓吹人权,宣扬资产阶级观点,要警惕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新动向。分管领导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资本论》中就多次强调人权,这个年轻人的观点是有根据的。俞可平很庆幸,他遇到了一个宽容和理解他的领导。
      2000年前后,俞可平和中央编译局开始大量接受官方委托的课题研究,为高层决策提供政情支持和理论支持,其中有一些来自执政党最核心的机构。
      此时的俞可平逐渐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开始思考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寻找现实路径。2003年,他和学者王长江以各自单位研究中心的名义共同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希望从一个小的切口,用最小的社会和政治成本,推动实质性的社会进步。
      一开始并不顺利,地方党政部门接到电话时总是说:你们有什么资格来评价我们?你们要收多少钱?“我们没有红头文件,一些地方官员比较冷淡也很正常,但我们是凭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来做这件事的。”
      评选坚持了下来,如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先后有2100多个地方政府的创新项目参与了评选,范围覆盖了中国大陆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这是一件让俞可平非常自豪的事情:“虽然受到了诸多非议,但我还是信心百倍地去做。及时地发现政改经验,并使这些实践让主政的官员和决策层知道,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可操作的东西,我希望能做第一个发现者。”
      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学者型高官,有关俞可平的争议只限于政治学领域的理论界。让他进入公众视野的,是一篇不足两千字的文章。
      2006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辩证》的文章,作者是时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俞可平。
      文章发表后的第四天,人民网、新华网和《学习时报》文摘版同时全文转载,这一不约而同的举动,让此文显得非同寻常。一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成为了公共事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行政事务的增多,俞可平纯粹地做研究的想法日渐强烈。2015年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上,俞可平在会议现场宣布,经多次申请,他已获批辞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一职,将调任北京大学,担任新组建的北大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并同时担任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一职。
      有人猜测,俞可平肯定是犯了错误,被边缘化了;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提前隐退。“这些猜测都是空穴来风,我只是希望能专心地做学问,实现一个学者推动学术进步的愿望。”俞可平也希望用自己的这次行动,实践中央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
      2016年2月26日,在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俞可平告诉台下的学生们自己辞职来到北大的理由:“在编译局二十多年,我一直是以尘世的学问为主,通俗地说就是做对策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次回到北大,我会将更多精力转向纯粹的学术研究,也就是天国的学问,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推荐访问:学者 发现 俞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