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胡绳帮我改文章

    时间:2021-07-05 08:01: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
      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作“神童”。夏衍和胡绳30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18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作“神童”。“神童”,我想也是“少年早慧”的意思。
      我听胡绳讲过他早年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个半新半旧的师范毕业生。胡绳入学前,父亲教过他两年,读的是古文和唐诗,也教过一点算术。他七岁半进小学,一进去就五年级。九岁半进初中,因为年龄太小,功课赶不上,第一年留级,所以初中读了四年。高中先在苏州中学读了两年,以后从上海的复旦中学毕业,那是1934年的事。考大学的时候,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结果被哲学系录取,和任继愈是同班同学。他记得的同学还有历史系的刘导生、中文系的扬帆等。读了一年,觉得在学校里读书没有多大意思,1935年上半年学校里的政治空气也比较沉闷,就离开了,回到了上海自己看书和写文章。但在北大这一年对他并不是白费,还是听了一些课,如听郑昕教授讲逻辑,在逻辑推论的严格性上不能说没有学到点东西。也听过汤用彤教授的《哲学概论》和张颐教授的《西洋哲学史》。胡绳把这些归结起来说,他从1925年至1935年共受十年的正规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方面打下了一点基础。复旦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本都是英文的,还可以对付。北大用英文的哲学史课本,也读得下去。如果没有这点基础,以后自己学习也会很困难,所以经过正规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离开学校后,他一面自己读书,一面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收入可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我曾问他写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他说:是生活书店“青年自学丛书”中的《新哲学的人生观》。我后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本书,版权页上写着:1937年1月初版,7月第4版。这说明:第一,这本书正式出版的那个月他刚好满19周岁,那么他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还只有18岁多一点。第二,出版后,不到半年时间内接连出版了4版,可见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谁知道它的作者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呢。
      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他从上海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的文化工作,在社会上已很有些名气。我听前辈经济史家汪敬虞教授说:“我第一次见到胡绳同志在1938年。那时我还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学校请一些名流学者来做报告,里面就有胡绳同志。后来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小一岁。”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期间,日本的小野信尔和狭间直树两位教授到中国来,说他们正在把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译成日文。那时接待的人粗暴地说:“胡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回答:“我们认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当时没有什么当代人名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可查。日文译本出版时,译者在后记中说了一句:作者现在大约70多岁。事实上,胡绳那时还只有50多岁。造成这个失误的原因大概是:胡绳享有盛名已有30多年,国外的学者就以为他总得有70多岁了,没想到他还那么年轻。这也可以为他“少年早慧”添一条注脚吧!
      龚育之同志在《初读胡绳》的题目下写道:“54年前初读胡绳,我还是个中学生。”这几句话,我似乎可以照样借用。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大概多少都受到过胡绳的影响,从他那里得到过教益。
      《二千年间》这本书我在50多年前也读过。它能把二千年间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基本问题,如官僚制度,军队制度的变迁等,一个一个说得那样深入浅出,一目了然,使我为之倾倒。但我不是从《中学生》杂志上读的,看的是“开明青年丛书”,那本书的封面样子我也记得。书的作者,我那时同样不知道是胡绳,只知道是“蒲韧”。
      他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我是1947年刚进大学时读的,大概也是生活书店“青年自学丛书”中的一种。这本书并不厚,但里面举的例子,有的我现在还记得。
      他在解放前的著作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这本书是他二十八九岁时写的,我读过好几遍。每读一遍,常觉得又能从中受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新的启示。应该说,能使人有这样感觉的书并不多。1953年起,我在复旦大学开始教“中国近代史”这门课。当时史学界还存有一种偏见,似乎研究中国近代史算不上是一门“学问”,所以可供利用的研究成果不多。胡绳这本书和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便成了我讲课的基本依据。可以说,解放后大学里较早地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那一代史学工作者,大体上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龚育之的文章里还有这样一段话:“提起《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这样的书来,至今有人还称赞不已。这本书,尽管在史料的运用上限于些时的条件不能不显得粗简了一点,但其史识的清晰、史笔的流畅,不说无与伦比,也要说是成就很高。后来,胡绳写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其篇幅和内容、史料和分析,都已大大超过《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但后者还是不能代替前者。金冲及同志同我说,他很重视后者,但更喜爱前者。这个观感,不知道金同胡绳讲过没有,恐怕胡绳也会同意的吧。”
      胡绳同志在学风上有自己的特点。除了他在《胡绳全书》前言中所说“无一篇不是和当时的政治相关”外,有两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就是知识渊博和说理性强。
      胡绳曾把胡乔木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并且说:“这样的学者至少在我们党内是不多见的。”这些话同样可以移在他的身上。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无论对文、史、哲、经等各门学科都拿得起来,提出很有见地的看法,这样的人确实“不多见”,可能一时还很难有人能替代他的这种作用。
      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这同他的博览群书而又好学深思有关。对读书,他主张专和精要结合。他说过:我是能快读的,一小时看一万字总不止,《第三帝国的兴亡》那样的书,一小时可以读五万字。读多了,知道有些书不需要每字每句看,跳着看也可以。就是经典作家的著作,也不需要每篇都当经典读,很多可以浏览过去,有个印象就可以。真正要精读的书,最多占四分之一。他说,要争取读得多,品种多,特别是年轻时,看一下总有些印象。他有一句话,我一直忘不了,就是:“眼睛里曾经过过的,和没有过过的大不一样。”这一点,在记忆力比较好的年轻时期,尤其如此。

    推荐访问:帮我 文章 胡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