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析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

    时间:2021-07-02 08:00: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文章叙述了 20 世纪50 年代赫鲁晓夫提出 “三和”理论的内容和背景,评价了这一理论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认为它是在继承列宁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结合当时世界国际政治复杂情况和苏联国内改革现实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虽然最终的外交实践并没有如赫鲁晓夫所愿,但是该理论确实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三和”理论;苏联;美国
      一、“三和”理论
      “三和”理论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者相辅相成。
      1、和平共处理论
      和平共处理论并不是赫鲁晓夫独创性的理论,实际上早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就曾提出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随后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也在曾多次提出并贯彻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与前两位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赫鲁晓夫上台后不再仅将和平共处的理论作为一种策略考量,而是将“承认各种制度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1] 此外,赫鲁晓夫还将和平共处理论进一步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强调和平共处的对象是整个非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则谈不上和平共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联盟,是亲密的朋友关系。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理论不仅仅是理论宣传,确实配合了一定的外交实践。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其次,从内容上看,赫鲁晓夫认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仅限于在政治上不干预他国内政,在经济领域不互相制裁保持正常的贸易往来,而在思想领域仍然要进行“不断革命式的斗争”。再次,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现实基础。赫鲁晓夫认为,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简单地认为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力量不再是最优的战略选择,迫使西方统治集团的某些阶层改变了以往在面对国际争端时的惯有做法,转而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
      2、和平竞赛理论
      和平竞赛理论是以和平共处理论为基础的。自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正式开始冷战以来,虽然以美苏为代表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甚至在局部地区爆发武力冲突,但是事实证明双方企图以武力征服对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随着对抗的不断深入,赫鲁晓夫愈发认为通过和平竞赛的方式推行各自的政治理念才是更为合理可行的方式。赫鲁晓夫设想双方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展开和平竞赛,各自展示自身制度的优越性,最终让民众来选择更为优越的制度。例如他曾指出:“哪种社会制度更好,谁的制度富有生命力的问题,将通过在尊重各国人民主权的情况下的和平经济竞赛来决定”。
      3、和平过渡理论
      和平过渡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的共产党,后来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观点被苏共接受。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多样性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不是用战争的方法,而是用示范的方法号召人们走向最美好的未来——共产主义。不能用棍子打着人上天堂。当一个人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他自己会跑来的。”[2]赫鲁晓夫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得无产阶级通过议会选举的方式获取政权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行性。
      二、赫鲁晓夫“三和”的战略考量
      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国内现实情况的考虑,还有对国际大局势的判断,更有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的自信。
      1、国内改革的需要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接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苏联,在政治上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甚至具有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力量,但是几十年囿于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了苏联在经济上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国家。正如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所说,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3]首先,考虑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与建设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赫鲁晓夫不得不寻求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求能够稳定推进改革进程。其次,长年以来与美国的冷战使得苏联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军事部署上,这也是苏联经济出现农轻重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赫鲁晓夫需要削减军事上的开支,而裁军则是需要以美苏关系缓和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因此基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认为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国内经济改革的现实性需要。
      2、国际共运蓬勃发展的态势
      20世纪50到60年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蓬勃发展的十年,这十年间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这让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否认。而反观资本主义,赫鲁晓夫认为正如马恩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越发展其固有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赫鲁晓夫坚定地认为只需要通过和平竞赛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優越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过渡,他曾信心满满地说道“当苏联人民享受到共产主义的幸福的时候,世界上又会有几亿人说,‘我们赞成共产主义’。”
      3、联合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来对抗美国压力的策略考量
      赫鲁晓夫清楚的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的联合除了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更重要的还是利益的分配,并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一边倒的倾向美国,例如当时的印度。印度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但是苏联对待其态度以及两国关系都是相当不错。在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上,赫鲁晓夫考虑到对抗美国压力的需要对印度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中印交恶时保持中立态度甚至有倾向印度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三和”理论不仅仅要寻求与美国的“和”,还考虑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才能更好的与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

    推荐访问:赫鲁晓夫 浅析 三和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