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的分离困境

    时间:2021-06-23 00:02: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相分离的困境日益突出。对此,从道德教育的层次逻辑、教育目标定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内部探究,并从社会转型以及学校教育误区的外部条件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分层教育、实现立体的多元化目标、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以及优化校园、家庭人际关系小环境几方面寻求破解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底线道德教育 超越性道德教育 困境
      [作者简介]杨亚凡(1979- ),女,云南建水人,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云南 蒙自 66119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68-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导致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大学生道德教育也随之不断遇到新难题、新任务。其中,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相分离的困境日益突出,亟待对困境原因进行探究以及破解,否则,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很容易滑向两个极端。
      一、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分离困境的现状
      底线道德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施以“人生的基本理想和信念、价值为目标的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①的教育活动,要求达到一种初善的状态;而超越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涉及信仰、品德以及理想教育的层面,属于纯粹、高尚和理想化的教育,要达到至善的状态,二者是不可或缺、互为补充的。然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呈现出道德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严重分离的倾向:片面强调底线道德教育,教育方法单一,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强调遵守规范、教材至上,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被忽略;从考核机制来看,道德教育的效果主要靠考试、考查等量化方式,出现了一些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问题上“高分低能”。片面追求超越性教育则是以至善的理念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社会性以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客观性,在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内容上呈现出理想化、浪漫化的倾向,道德教育与现实的严重分离,对现实社会中的公德缺失、人性伪善、权钱交易、潜规则等现象解释力不足,使超越性道德教育成为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去的抽象事物,无法应对大学生遭遇的现实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由于长期以来道德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的分离,容易导致学生在道德理论、认知和道德实践中的偏差,即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独立自主、热心公益;但在现实道德实践中却和道德认知不符,价值体系中更多倾向于个人本位、功利化、市场化趋势,在实践中对一些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模糊,甚至与一些优良传统道德渐行渐远。
      二、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分离困境的内部探求
      1.从道德教育层次逻辑看。道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社会意识教育,包含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不同层次的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即用硬性的道德禁令或发出道德指令的形式约束教育对象的不良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指导教育对象以形成正确行为;道德理想教育是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教育对象的高尚行为。这三个层次是互相关联、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底线道德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具有一种逻辑的优先性;就好像盖一栋房子,你必须先从基础开始”②,而高尚道德是人们的一种美德伦理,是道德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从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至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化知为智、化智为德,走向崇高的道德境界,具有递进性、序列性特点。割裂这三个层次的关联性和内在逻辑,孤立地对待道德教育的层次,以偏概全,会在实践中造成道德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的偏离。
      2.从教育目标定位看。德育活动的实质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具有序列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德育目标是多层次性的,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兼容,同时也是层层递进的。从人才的培养规律来看,可以把其看作在实施德育工程中的三个重大领域,也可以看作是目标序列中由低至高的培养过程。当今的物质社会必定会催生和培育出与之伴随而来的多元意识和文化,所以“利益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一定是多元的”。③二是德育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接受程度、价值追求、人生观、道德发展规律、道德意识高低等影响因素,不能盲目、机械地设定。高校德育在目标定位时,普遍存在一次性的一元定位,缺乏层次和目标分解,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主体因素,造成现实中道德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的分离。
      3.从教育对象主体性看。从大学生德育实践来看,德行修养形成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生从生理、心理到认知特点都属于一个特殊群体,未对其特性进行准确认识和把握制订的教育方案、内容,往往容易造成道德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的分离。只对学生强调底线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价值提升这一根本宗旨,用传统灌输的方式传授一些道德知识、规范、原则,忽略大学生已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或片面强调其对社会、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缺乏对大学生个体的关注。离开底线道德教育谈超越性教育,忽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性,片面批判物质追求、对个人的关注和追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个人情感等因素,要把学生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所欲求的圣人,成为“在现实中却永远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人”④,容易使道德教育缺乏人性和生命力。
      三、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分离困境的外部求解
      1.社会转型的困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高效、利润至上、消费享受、等价交换等经济法则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泛化,要求对市场经济所包含的一系列要素做出全新的道德阐释;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和道德境界出现多样性,在道德价值观上和道德选择上产生困惑。高校的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考虑教育对象客观现实性的道德教育理念是应有之义。在实践中,底线道德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中一些问题,在面向价值多层次性、文化多元化、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等问题上取得了成效,但贴近生活的底线道德教育逐渐在德育实践中被阐释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把从实际出发等同于底线道德教育,实用道德教育取代理想、品德教育的理念被逐渐被合理化,导致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分离。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底线 困境 分离 超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