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胡耀邦与《中国青年》/

    时间:2021-06-17 12:06: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若要写纪念文章,确实不敢,我在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属年轻小辈,难有机会得到耀邦耳提面命,没有什么资格来写纪念他的文字。如果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感情,那得从我到中国青年社工作的特殊感受谈起……
      一
      我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学生,却总想搞文学当记者。1965年毕业分配没有最理想的报刊单位,团中央只有1个名额,我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团干部,还总因为“专业思想不端正”挨批评,哪敢填写?!没想到,最后分配通知书上赫然写着“团中央”三个字,还加了个醒目括号(中国青年社)!天啦,真像是在做梦!一个贫农的孩子,能到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在团中央青年社工作,那是多么大的幸运和荣耀啊!我是怀着感恩和憧憬走进正义路团中央大楼中国青年社的。初到编辑部,多学多看,经常听到大家提到“耀邦同志”。当时耀邦已调任陕西,无缘相见。
      第一次见到耀邦,是1965年的深秋,在团中央礼堂听耀邦作“反修”、“防修”的形势报告,看他矮小个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见他没讲几句就开始激动,时而离开讲台,在舞台上不停走动,高亢的声音配上强有力的手势,简直像个交响乐团指挥。坐我身边的老同志说,耀邦作报告就是这样,从不要讲稿,激情生动,几句话就能把大家鼓动起来。我有幸目睹耀邦作报告的独特风采,好奇地问:“为什么大家都不称胡书记?我们这些新来的小年轻见到了,也能称呼‘耀邦同志’吗?”老同志告诉我,耀邦从到团中央第一天开始,就立下一条规矩:不准称呼官衔,见面一律叫同志。这是多么崇高的称呼。所以在团中央系统和青年社,无论是什么干部,都不称职务,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挨批斗时,大家还是习惯地称他“耀邦”、“耀邦同志”。
      正当我开始独立采访、迈出记者生涯第一步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66年8月13日,“黑色星期六”晚上,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10万人群众大会上,突然宣布团中央书记处改组,我们都惊呆了!我像掉了魂似的,从体育场回社里只要过一条马路,却显得特别沉重而漫长。8月16日,《中国青年》第16期按时出版,之后就正式停刊告别读者。没有惊诧,只有惶惑,这是最后的绝唱还是噩梦的开始?!
      我们越来越疑惑不解。我们大学毕业前参加过农村“四清”,知道运动的重点就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主要是指党内严重“四不清”、贪污腐败变质的领导干部,以为“文化大革命”是场反腐败的大革命;可怎么变成“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把刘少奇、邓小平当成“党内最大的走资派”,把耀邦和许多令人敬佩的老革命,以至连我们小小杂志社领导,没有任何“四不清”问题,都当成“走资派”批斗呢?
      我们心里很矛盾纠结,刚参加工作最怕犯“反党”错误,在北京又无亲无靠,只有老同学经常聚一起互相提醒:运动太复杂,我们犯不起错误出不得事,既要表现积极,又不能冲动盲从,都要谨慎些悠着点!青年社新址同团中央机关很远,各搞各的运动,有时集体开车才去机关参加全系统批斗耀邦和书记处书记们的大会。我注意到,除少数人闹得很凶外,大多数干部对耀邦和书记们是有感情的,喊口号也是言不由衷,有人还把舞台上的地毯卷到台前,让耀邦他们跪在地毯上。真正凶狠的,是社会上的“红卫兵”“造反派”,尤其是戚本禹蹲点的那个厂的造反派,把“三胡二王”揪到长辛店,打得最为凶残,我们听说后也很气忿和同情,这说明耀邦他们在团中央系统是很有人缘的。
      我们这些新来的年轻人,跟所有“走资派”没仇没冤,没有什么可“揭发”的,又没有批斗的心气和口才,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翻阅刊物文章上,听听老编辑讲述当时背景和内情。这才惊奇地发现,十多年来,《中国青年》每一期都与耀邦相关,那不是一条“修正主义办刊路线”,而是倾注耀邦心血的“毛主席革命办刊路线”,从而更深层地认识了耀邦……
      二
      耀邦从十四五岁当“红小鬼”,当儿童团长时就做宣传工作,可以说一生“情有独钟”。1952年8月,他任团中央书记后,就订了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星期天,他都要把《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出版社等有关负责人、编委叫到家里来研究报刊宣传,还有烟茶瓜子招待,谈晚了还管饭。他常讲,办好报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讲真话,不要讲假话”,首先要“吃透两头”,吃透“上头”,就是中央精神和政策要吃透;吃透“下头”,就是要吃透下面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不光是要了解“个别现象”,还要注意“抓时代思潮”。他强调每期要着重抓好两个重头,一个是好的言论,一个是好的典型。他说,“你们每一期都要有骨干性的文章”,“多样性与有分量相结合:杂志要有骨,也要有肉。”“我叫你们来,就是和你们一起搭骨头架子。肉嘛,你们自去找。”他激情生动而又幽默的谈话,经常进发出思想火花,让大家获得灵感。
      耀邦多次来杂志社,对杂志社的同志关爱有加。1956年他在全社会上讲:“《中国青年》是青年人的刊物,应有的特点和特殊使命,就是勇于面向真理”,作为“充满着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刊物。那么它应该有思想的权威。这就是我们杂志的个性”。“要同生活联系、实际联系,耳听四方,眼观八面,不要同生活自然隔绝。”还告诫我们,思想教育、言论文章切忌板起脸训人、干巴巴说教,“文学的形象化的东西,这也是马列主义的东西。马列主义重视形象化的东西,重视文学,重视文风。这方面的宣传不仅可以深化人的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增加人们的乐观主义情绪与共产主义美感。”多么精彩!
      耀邦教导我们,刊物要成为青年们的“良师益友”,不仅是要教育青年,还要为青年说话,维护青年们的切身权益。1956年3月的一天下午,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元铮副博士到编辑部反映,他们团支部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争当科学家”,但所里主要领导却说团支部“犯了路线错误”,给团员青年扣上“白专道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提出不同意见又被扣上“向党进攻”的帽子,向上级领导部门反映,又说成是“故意在外面挑拨,破坏党的威信”,有“个人不纯动机”,责令检查,还要“发动群众斗争”。编辑部派记者去所里采访,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确实严重。当时,要公开揭露批评一个单位党的领导,是很有阻力和风险的。编辑部得到耀邦的赞同和支持后,在7月第13期上发表了本刊记者写的《为什么打击青年向科学进军的积极性?》并配发了《要积极诱导青年前进》的评论文章,在中科院及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科院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妥善处理,积极支持和保护青年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最让这些年轻人感到欣慰和庆幸的是,在不久后的“反右派”运动中,他们都得以幸免。现在他们都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有关方面的领导者。

    推荐访问:中国青年 胡耀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