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于论战中彰显人物性格

    时间:2021-05-23 04:01: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九年级《曹刿论战》: 三次论战,巧妙寄寓了赞美与称颂。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篇历史散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独树一帜。纵观全文,仅有二百二十二字,却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它精彩地叙述了公元前684年发生在齐鲁两国之间的一次战役。作者取材精到,构思精巧,落笔精当,既在叙事中汲取历史经验,又能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主人公曹刿是一名出身下层却有雄才大略的谋士,作者巧妙地将对他的赞美称颂寓于精心安排的篇章结构中,通过曹刿的三次论战完美地彰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开篇即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交代。紧接着就是曹刿首次论战,论的是战前的准备。其中有两段对话,一是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直率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表现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和积极要求参与国家决策的热情,突出了他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这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国事的冷漠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紧接着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曹刿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便是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这段对话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了曹刿的机敏、持重,充分展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和人心向背上,认为这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一个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呼之欲出。
      二次论战,论的是战事实况。作者着墨并不多,曹刿指挥鲁军适时反攻、追击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在紧张的战斗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详细说明他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战场上曹刿简单地用 “未可”“可矣”四个字指挥战斗,简短明确,这不仅概括了战争的经过,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也表现出曹刿的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干,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埋下伏笔。
      第三次论战,论的是战术选择和战后取胜的原因。曹刿抓住了军士临战时的心理变化号令鲁军,一举得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从而使“长勺之战”成为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的这种见解,从战略思想角度来说,是非常高明的。
      他还不只凭借勇力,而且以谨慎的态度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认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战后的论战充分表现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深谋远虑而又谨慎果断,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指挥若定,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家。
      《曹刿论战》详略安排得当,叙事清楚,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通过三次论战,把一个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塑造得跃然纸上,不愧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课文背后的故事:
      齐鲁“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逐渐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推荐访问:论战 彰显 人物性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